Days Of Youth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导演:叶京
演员:佟大为、黄勐、常景如、白雪、文章、钱宇
年代:2006(全52集,电视播出30集)
新闻:搜狐
故事:以五、六十年代生人,在青春的岁月里经历的非常年代大变革时期作为背景,展现着青春不同的侧面。有欢笑、有泪水;有朝气、有颓废;有甜蜜、有荒唐;有自信,有迷茫……不仅如此,还给人留下了更多的悬念。本剧是以一个冬日作家方言(佟大为饰)从警察口中得知儿时的伙伴高洋离开人世的消息作为铺垫,从而展开他和一群伙伴们的成长故事的……

青春悼词:
★、今天,之所以区别于昨天,恰恰是因为昨天的感受依然在我们心中。
★、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的故作坚强;我们轻易地伤害别人,也轻易地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的前途,或者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可曾是无限的?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和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得爱和被爱……
★、我们那时尽管年少无知。太容易把欲望当成爱,其实最爱你的那个人,只有在懂得责任的时候才会出现。我们有的时候真该感谢生活,它赐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磨难,人总是在痛苦之后才懂得生活的意义。相信我,我会给你带来快乐的。
★、给你最大幸福的人,也能给你带来莫大的痛苦。
★、凡人有庸俗的快乐,智者有高贵的痛苦,上帝是公平的。
★、在我们生命的每个角落,都会有一个被加工好了的故事。不管结局是福是祸,也不管它是美丽还是悲伤,岁月的洗礼总能给我们留下淡淡的回忆。这或许就是生命值得延续的魅力。回忆使我和我的几位朋友彼此牵挂一如往昔,有人会认识那是清高,也有人会说这是愚蠢,但对于我来说他们都是我的知已。我们这些各自寻找不同归宿的人,只想知道我们到底是谁。(方言)
★、从小就一块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多美好的童年啊!
★、人生又何尝不是在玩牌,生命并不在乎你手上拿着一把好牌,而是看谁把手上的牌玩得更出色。(方言)
★、我很感激我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自己是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汪若海)
★、告诉你吧,世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灵魂的侧影……(卓越)
★、人活着就有劲,死了就没劲。(乔乔)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流着流着就成浑汤了。(方言)
★、爱情就像皇帝的新衣,你以为你得到了,可你却还是赤裸裸的!(李白玲)
★、其实自从卓越在北京和百姗初次相遇的那天起,他就像丢了魂似的,对百姗念念不忘。在他选择来广州当兵的那天,他就没停止过期盼着和百姗意外重逢。这一天果然如他所愿的来了,而且来的是那么出人意料的合情合理,简直就像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情感阴谋。(方言旁白)
★、我们能不能不把这件事庸俗化呀。我们都不是小孩了,都是成年人。都是能对自己负责的人。再说一开始你就该考虑到,做为女人要冒的风险,我想你也作了承担风险的准备,你不傻你很聪明,再说你凭什么要求我就得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高尚的人。我不是我从来不考虑是否会伤害别人,事后也从不后悔。谁也别指望我良心发现,你和我在一起就应该小心。谁也别想讹我,我只选择志愿者。一切都是自找活该。换我也一样,我也不需要别人用良心对我。什么完了,经济上完了,政治上完了,谁完了。谁也没完,有几个完的。不都活得好好的。你可不是轻易为男人掉眼泪的女人,你要掉一滴眼泪我立马抬腿就走,眼泪打不动我。(方言)
★、还有这么种情况,狗熊本来不在意,因为对狗熊而言,掰棒子本是一种嗜好,并不一定要吃,就算是掰着玩吧,可有的棒子却当了真,主动把脑袋伸过去,狗熊当然来者不拒,于是棒子就提出进一步要求,要狗熊停止掰棒子的嗜好,一辈子只吃这一根棒子。狗熊当然做不到。
★、女人要是想在这个巨变的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很多时候是由不得自己的,你知道我是最不愿意受男人摆布的,所以我只能凭着自己的力量去打败他们这些丧心病狂的狗男人!
★、人是个什么东西?吃饱了三吨饭,就干等着混天黑吧。
★、高尚都是在经历了卑鄙之后才粉墨登场的!

时代语录:
★、爱谁谁谁;孙子蒙你;你怎么还这德行啊;没这么踩乎人啊,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我们说了算;滚蛋,没你这样的啊;小心看眼里拔不出来啊;这可是解放区的天。(方言)
★、你这人太不讲道理了,长成这样还让不让我们活了?得了,我豁出去了也高攀一回!
★、我们的友谊啊,就像中朝关系一样,特纯洁!而且还万古长青呢!
★、你是我手里的风筝,没有我你怎么能独自翱翔。
★、怎么啦?──蹲着拉!
★、去你大爷的!──我就是你大爷!
★、有劲吗?──有劲,我一看到你就特有劲!!
★、你喜欢我什么?──我喜欢你山高水阔。
★、讨厌!──姐姐,你怎么知道我的小名叫讨厌啊?!
★、干什么的?──干革命的!玩的就是心跳!
★、你是要文斗还是武斗?──我他妈要文攻武卫。
★、你就别谦虚了!──我肾虚。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好话不说二遍。
★、你就没一句真话!──我说真话咯牙!(方言)
★、我便秘!──那您得多吃香蕉多喝蜂蜜了!
★、中苏友谊牢不可破。打倒修正主义!
★、谁说是美国电影《乔治一家子》?是“瞧这一家子”。
★、什么狼狈为奸啊,这叫志同道合。
★、别忘了穿皮裤衩,到了那儿人家不让进。
★、你真孙子,你是猪孙子,哦,你爷爷是猪八戒呀。
★、首长一般都坐后面。──脚掌才坐后面呢。
★、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我看你们怎么跑。我就这样跟着你一直走到黑了!
★、现在是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敢情咱们就是那正在发展的了。(高洋)
★、每回一学到近代史我都他妈面红耳赤,嫌我爷爷给我跌份儿。不为别的,就为看上我奶奶肚子里有我爸爸。(高洋)
★、我一谈理想就浑身是劲,特能熬夜。(高晋)
★、公说公有理,母说母有理。各自都有糟蹋对方的一千条理由和谚语。(方言)
★、本党规定,只要看你顺眼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是本党党员。
★、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我们说了算。
★、有的时候你还真该去天安门看看去,就连我要是几天不去的话都不知道毛主席他老人家是背头还是分头!
★、我这不是心跳,是肝儿颤!
★、我这人就这样,经常哭半天了不知道哭谁呢。(方言对李白玲说)
★、哟,哥哥还有知识盲点哪?!
★、别拿你的无知当个性好不好?!
★、打是情,骂是爱,实在不行用脚踹。
★、看着忪头日脑,那叫真人不露相。
★、有劲吗?没劲!我有劲,一看到夏红,我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不要把大好青春浪费在床上。
★、你风骚,你独领风骚数百年!
★、雨露滋润禾苗壮,新中国妇女得到了彻底的解放。
★、你先让我入了你这个裆,我就让你入了我这个党。
★、坑人谁不会啊,坑朋友就更容易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一直在向你们学习和靠拢。
★、你们男的都想自己是体操健将,女的都是海绵垫子任你驰骋。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大小便去吧!
★、你这不拿我打镲吗?
★、听“口音”不象本地人啊?(高洋调侃吴胖子放屁)
★、大衣柜没安把儿,抠门儿。
★、婊子罢工,歇了。
★、老太太喝汤,无耻下流!
★、王八的屁股,规定。
★、鸡屎拌面,假鲁。
★、叫化子打鼓,穷欢乐。
★、你们别说李白玲人多么多么高贵,属桃的烂皮儿肉不烂叫白活,一辈子没见过活人簸箕,不锈钢漏勺拎着数不清几个眼儿,蒙被窝嗑瓜子只当下肚的全是好仁儿。我告诉你们这李白玲其实是北京最脏最脏的‘喇’,要多脏有多脏你想吧,收拾得娘娘似的,其实是个胡同串子,我还不知道也?她爸就是个蹬板车的,她妈是个拣废纸的,从小到大没刷过牙没洗过脚——胡拉劈哩叭啦往下掉活物儿,整个儿一个酒‘西施兰’主儿,谁招一回泡三宿澡堂搓出血来也去不掉味儿,那得就着葱蘸着酱闭着眼才能往下咽。(王匡林)
★、天下无难事,只要不要脸。
★、我像毛主席保证,我没骗你!真的!
★、有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命,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卓越)
★、白匪军前脚一撤,红军立马就杀回来。
★、我是王成我是王成,有我在就有阵地在。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为了列宁前进。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怎么黄啦?操,撒不出尿憋的。怎么又红了?拉不出屎憋的。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快来了!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
★、快通知捏任斯基同志,托罗斯基、加比捏夫、布哈林,是叛徒!
★、高尔基同志,列宁今天……今天这是怎么啦?
★、巴拉万先生已经很不高兴了,那么大笔款子跟人欧洲调来调去,下不了崽儿净听故事,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见面了。你们唬弄别的洋鬼子我不管,巴拉万先生不合适,人那么热爱中国,要拨了奶子汽车人家给了,咱都是有身份的人,你们要是有难处,我给赵办李办打电话!(大妈:见天一通电话呀,不带重样的,这瘸子到底是干什么的?答:国务院瘸办的负责人)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把你这港淞打倒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唐塔跳下去了,高仓也跳下去了!
★、世风日下,民不聊生,暗无天日呀……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人爹和娘。
★、一个李向阳就把你吓成这个样子。
★、你就是将来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就是注定那个所谓垮掉的一代。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要么不说,说了就雷霆万钧。蔫人出豹子,叫醒一回不容易,醒了就叫你摧肝裂胆。看着忪头日脑,那叫真人不露相。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狗咬尿泡空欢喜;雄纠纠气昂昂跨过咸菜缸;苍天无眼,小人当道,时运不济,怀才不遇;我日他个姐,俺没嫖娼是娼嫖俺。
★、哥哥爱你没商量,哥哥爱你那是你的福分,哥哥爱你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抹去吧,眼角的泪。鞠上最后一躬,再把战刀多磨几回。死,决不是战斗的终止。死,是永远的丰碑。横眉冷对狗男女,再敢放屁污苍天。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断头犹如风吹帽,拼将丹心献儿前,我心多安然。昂首看,好儿女千百万。正血气方刚,正机敏能干,争做你的好男儿。蚍蜉撼大树,边摇边狂叫:我的力量大,知道不知道。一张报,两个校,几个小丑嗷嗷叫。请放心,老一辈趴不下,中年人壮志在,青年们齐踊跃,儿童们跟上来。革命自有后来人,红旗一代接一代。说得真比唱的好,暗处尽把阴谋搞。生怕世人看不到,红书高举心难料。总嫌交椅不够高,想把他人都搞掉。某女士真疯狂,妄想当女皇。给你个镜子照一照,看你是个啥某样。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松树不如它。一阵狂风吹过后,只见青松不见花。暮色苍茫看劲松,白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抹去吧,眼角的泪。鞠上最后一躬,再把战刀多磨几回。死,决不是战斗的终止。死,是永远的丰碑。横眉冷对狗男女,再敢放屁污苍天。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断头犹如风吹帽,拼将丹心献儿前,我心多安然。昂首看,好儿女千百万。正血气方刚,正机敏能干,争做你的好男儿。八点钟上班点上一只烟,倒上一杯水,翻开一本大参考,一看就一天。蚍蜉撼大树,边摇边狂叫:我的力量大,知道不知道。大树说:我知道。一张报两个校,几个小丑嗷嗷叫。请放心,老一辈趴不下,中年人壮志在,青年们齐踊跃,儿童们跟上来。革命自有后来人,红旗一代接一代。说得真比唱的好,暗处尽把阴谋搞。生怕世人看不到,红书高举心难料。总嫌交椅不够高,想把他人都搞掉。某女士真疯狂,妄想当女皇。给你个镜子照一照,看你是个啥某样。
★、我们就是要杀富济贫为民除害,我们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贵贱,均贫富,深挖洞,广积粮,缓称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她跟咱说佛拉芒语,比利时咱熟,跟咱说佛拉芒语不等于跟说家乡话吗?她见咱会说佛拉忙语,又改希伯来了,咱老家哪啊,开封有根,你算碰上正宗的了,希伯来完了是闽南,闽南完了是僳僳,后来哥们急了我说咱这是跳舞那还是练鸟叫呢!
★、就说我们老王家吧,东汉时候的皇后,成困的皇上都是我们生的,末了江山也改姓王了。我们说什么了?啊!我们说什么了吗?
★、广州对白:只要你敢干,钱花出去,还会水一样地流回来;我反正是黑了心的,杀人我都去;只要你揣了吃孩子的心,事就没有不成的;这些都是干实事的人,已经把这折腾得天翻地覆,再加上你们,咱更得撒欢啦;咱们不这么干不行了,别人都在干,最贪婪最拙劣地干都他妈的发财了;咱们也就是以前太正派,没干,咱们要是真干,哪还有他们什么事?咱不比他们猛?越南人怎么样?美国人都治不了,楞让哥们给治了;咱们不干则已,要干就干大的,惊天地泣鬼神;对,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咱们这一帮人凑一块可不得了,都是一肚子坏水,蓝衣社想不出来的,咱都能干出来;真是的,什么天上地下飞的跑的,只要咱们看上了,那就逃不出咱们的算计,你没看全国人精都在这了;干,哥们也豁出去了,能找着诸位这么对脾气的人不易,咱不能在这么窝窝囊囊地活下去了,让他们也尝尝咱们的厉害,生产打仗都是模范;我最恨光说不练的人,要么不说,说了就雷霆万钧;跟我一样蔫人出豹子,叫醒一回不容易,醒了就叫你摧肝裂胆;我怕谁呀,我一动起来,那就是挟风掣电,让你躲都来不及,我怎么打越南人的,我就怎么打你们;咱们都这样,看着忪头日脑的,那叫真人不露相……(独白——只要有钱,比什么都重要)
★、人生只在呼吸间,重要的是快点享受生命。

碴琴歌词:
★、儿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战士双脚走天险,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堑重飞渡,兵临贵阳抵昆明……
★、长征组歌《游击队之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这秘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的主题歌:蓝蓝的天空上,飘着白云,我们心里充满欢乐,党地培育使我获得荣誉,战火中考验我茁壮成长,啊……伟大的领袖,我们无限热爱你,战士一颗火热地心,永远忠于你……
★、民歌《红梅花儿开》:田野小河边,红梅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爱,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少女的思念一点没减少……
★、流行歌曲《哎哟妈妈》:河里水蛭从哪里来?是从那水田向河里游来,甜蜜的爱情从哪里来?是从那眼睛里面到心怀。哎哟妈妈,你可不要对我生气,哎哟妈妈,你可不要对我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没出息……
★、老歌:霓红灯笼罩着大上海,秘密路直通那上海滩,有钱人花天酒地,没钱人光着屁股抽根烟……
★、改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的心上人对我要求高,她要自行车和罗马表,我是个穷学工,哪里来的钱,只好上街去偷包包……
★、文革歌曲:第一次,我到你家你不在,你们家的小黄狗,咬了我肉一块;第二次,我到你家你又不在,你们家的老太婆给了我一锅盖;第三次,我到你家你还不在,你们家的老头子给了我一皮带……
★、知青歌曲《七十五天》:离别挚友,我来到这间牢房,已经是七十五天,望了又望,眼前仍是一扇铁门和铁窗;回忆往事我心一酸,泪水就流成了行,亲爱的妈妈,孩子都一样,日盼夜又想……
★、流行歌曲《苦水变美酒》:亲爱地朋友啊,你不要把泪水流,生活从来就是这样,你不要难过;世上有苦水也有美酒,就是看你怎样去寻求,只要你骄傲地抬起头,苦水也会化为美酒。愁啊,愁啊,愁白了头,忧会使你更加的瘦,只要你骄傲地抬起头,苦水也会化为美酒……
★、流行歌曲《苦咖啡》:
  葡萄地美酒令人沉醉,苦口地咖啡叫人回味,
  一个人喝咖啡不用谁来陪,一个人喝咖啡不用谁来陪,
  过去的事情我也不后悔,过去的事情我不后悔,
  我要喝葡萄美酒加咖啡,再来一杯,再来一杯,我不后悔……
★、美国民歌《红河谷》:人们说,你就要离开村庄,我们将怀念你的微笑,你的眼睛比太阳更明亮,照耀在我们的心上……
★、美国民歌《啊,苏珊娜》:
  我来自阿拉巴马,带上心爱的五弦琴,
  要赶到露易斯安娜,为了寻找我爱人……
  啊……苏姗娜你别为我哭泣……
★、歌词《往事只能回味》: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忆童年时竹马青梅,俩小无猜日夜相随
  春风又吹红了花蕊,你已经也添了新岁
  你就要变心像时光难倒回,我只有在梦里相依偎
★、歌词《白兰香》:白兰白兰,朵朵香,人类的青春向太阳,度过这时代的青春日,日盼终来你莫悲伤……
★、歌词《四季流浪》:
  春季流浪的人归来,鲜花遍地开,
  花香水美人人爱,爱情深如海,
  妹比春风哥比叶,随风就摇摆,随风就摇摆……

电影对照: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列宁在一九一八》
★、不要挤,大家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列宁在一九一八》
★、小人暴动真可怕,真可怕。《列宁在一九一八》
★、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了,他已经不发烧了,他已经可以下床了。《列宁在一九一八》
★、瓦西里,快,快去救列宁。快通知捷尔仁斯基同志,托洛斯基,加米涅夫,布哈林是叛徒。《列宁在一九一八》
★、让列宁同志睡吧,别打搅列宁同志了,列宁同志明天还要参加彼得堡党中央会议。《列宁在十月》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快来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宁死不屈》
★、召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挑下去了!你跳吧!跳下去,很快就会融化在蓝天里。《追捕》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红色娘子军》
★、快说,说了给你水喝。《在烈火中永生》
★、你们的,什么的干活?八路军武工队,卫生丸嚼心嚼心的干活。《小兵张嘎》
★、你说,李向阳在哪里?粮食又在哪里?《平原游击队》
★、慌什么,一个李向阳就把你吓成这个样子。《平原游击队》
★、太君,李向阳又会李庄去了。你家有地道吗?到你家去吧。《平原游击队》
★、共军主力为什么突然去向不明了呢?《南征北战》
★、看在党国的份上你就拉兄弟一把吧。《南征北战》
★、不是兄弟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南征北战》
★、没动静,没动静就是快了。《南征北战》
★、不要怕自己的坛坛罐罐被打烂,不要去计较那一寸一地的得失。《南征北战》
★、小姐,胆小鬼是上不得战场的。放心吧,我会用鞭子狠狠的抽你的。《奇袭》
★、你们是哪部分的?我们是美八军五师的,这是我们的防区,这是我们的管区。《奇袭》
★、我是王成,我是王成,请首长放心,有我在就有阵地在,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英雄儿女》
★、你有一个老革命的爸爸,还有一个老工人的爸爸。《英雄儿女》

网吧评论:
  叫什么名字其实并不重要,姑且叫我的小“小胖”吧,这是我在我们家和我们这个圈子里都知道的名字。
  我是属于五十年代出生,六十年代成长。七十年代工作,八十年代迷茫,九十年代看破红尘,二十一世纪知天命又开始朦胧的一代人;就像王塑的小说《动物凶猛》、《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的人物;其实我已经在两部电视剧中有所表现:《梦开始的地方》中的小胖基本就是我的原形;《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也有我的影子。我至今还记得我们小时侯的许多故事:从小一快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一块儿从楼上往过路的人身上吐痰玩,美好的童年。这些都是我们在一起时的真实的故事。
  我和王塑、叶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的每一首歌我都会唱,哪怕是改编的……;弹吉他是我的强项;我们开饭馆时北京基本没有什么私人买卖;那时候我们无忧无虑并且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整天满北京的找地方发泄;美好的童年。
  后来我们这帮人相继散去。王塑当了兵,叶京去了四川,段意去了广州后,韩力克去了。留在北京的只有许宁和杨立文;不久杨也被家里送到了南口的坦克部队;我随全家搬到了海军;又有了一帮新的同学和伙伴;但是我从来没有忘记我们那些儿时的同伴,我们依然有联系。
  如今我们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王塑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码字大腕。叶京也自编自导了两部连续剧,眼下正在拍一部还是反映我们那个时期的电影。我也修成正果在家相妻教女;可是我们都没有忘记我们那“美好的童年”。
  其实王塑并不相媒体渲染的那样如何如何。充其量就是口头语多了点,带些我们爱说的脏字。在我看来他依然很坦诚,何况王塑一直在寻找人类丢失了的真诚;参佛之后又写出了《我的千岁寒》就是证明。叶京排的东西从来不入主流渠道,可盗版卖的如火如荼,我的许多同学爱不释手并极力向我考证。叶京由小时候的反叛回归了现在的自我认知,重新开始总结我们的人生,我相信他还会有更好的作品问世。我也期待。
  不用总结我们的人生;其实我们就想真真实实的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千万别夸我们,“千万别把我当人”……

  此片的方言描述的就是王朔本人,剧中大部份的人和事也都是真实的。还可以告诉大家,王朔的第一个女朋友就是得乳腺癌死的,冯裤子就是冯小刚,汪若海就是王府井的老总,高洋是万科的老总。他们当年也确实是因为倒卖玉石死过一个朋友但不是在广州是在缅甸。甚至连王朔曾经在药店上班这个事实在该片都描述了。用现在人的眼光看他们这群人,在那个年代的北京可以说本身就是一群小流氓。
  可以说该片就是王朔和他那群发小当年故事的真实再现。所以如果不知道这一背景或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该片会觉得很乱,甚至有点不可思议,其实该片再真实不过了,只是很大一部分人体会不到。

  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叶京,也让我知道了这是根据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改编的。书里确实充斥着很多王朔小说的气氛。比如那句“从小就一块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美好的童年”!虽然王朔的小说我了解不多,但是我也看过一些,这部戏真的很经典,起码会让我们这些八零后的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电视剧很长,除了有改编自《玩的就是心跳》里的大部分东西,更多经典的台词和那个特殊时代背景里的东西还能在王朔其它的小说里找到。 现在的我正在一边看书一边看戏,这部戏很长有五十多集,虽然有些可恶的电视台在没有经过人家导演的同意下擅自改成了三十多集,但这仍然不影响我看下去的情绪,我现在能深刻的感受到它让我了解了一些我不明白的东西和道理,我相信当我看完的时候我也一定会受益非浅的。推荐所有象我一样八零后的孩子去看看,你决定不会后悔的,记得要看没被删减过的版本。

  真的说不出来,就是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疮痍满目的青春。
  最近在看一部名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电视剧,描述了一群成长在文革时期的热血青年,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他们拥有着最特别的思想。当他们对共产主义抱着美好的希望和强烈的信念的时候,历史将他们推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思想的冲突和文化的碰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应而他们的行为也具有时代的奇特痕迹。
  他们成长在一个注定不用学习的时代里,他们的脑海中充斥的是虚无与空想。应此他们的生活也只能是用自己的不羁和傲世来填满,他们的生活是如此可悲,无论是儿时在田头演革命队伍,还是经常初入拘留所,与别人打架,挑吉他。这是属于时代青年该做的事情吗?诚然不知,在那样一个物质生活缺乏的时代里,当唯一的精神支柱被摧毁之后,留下的只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和一群没有追求的时代青年。
  当他们携手跨入改革开放大潮的时候,他们用属于革命时代的乐观主义精神来面对他们所要改变的一切,他们用属于革命时代的英雄主义来诠释一切他们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他们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虽然已经倒塌,但在心中的废墟中,仍然无时不刻在呻吟着,矛盾的灵魂,热血的青春,面对社会的残酷现实,无情的人生,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他们如何改变,虽然不一定有结果,但他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尝试着。
  一群从小一起长大的干部子弟,在改革开放时期,一个个做着发家致富的美梦,好不容易寻找到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们就像一群饿狼般全部扑上去。但这是一个注定失败的选择,他们回不了头,只能任凭时代的差遣。他们用属于革命时代的英雄主义来诠释一切他们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他们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虽然已经倒塌,但仍然时刻在心中的暗处提醒着他们,赋予他们强烈的时代使命。
  一群从小亲密无间的伙伴,到头来只能成为相互利用,相互背叛的陌路人。他们是一群可悲的追求者,一群可爱的做梦人。他们做过了,看到了,留下的,是属于时代的痕迹,属于生命的无奈。他们,注定要被人们遗忘,注定会被历史和时代铭记。毕竟,他们有了他们最特别的经历。
  同志们,加油吧,我们是注定创造时代的家伙,不需伤感,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红旗倒下,主义与领袖从祭祀的神堂上坠落,已被政治运动折磨了几十年的中国人重新捡拾起属于人类最原始的物欲。
  所有维系中国社会运转的伦理道德被无情地推翻、打倒,新构建的主义却在社会变革中显得虚伪、做作以及不切实际。
  人们将主义理解为欺骗,嘴上称之为大道理,心里却不约而同地拾起了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中国人的物欲至此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到了现在还没有出现收敛的趋势,以至于可以用物欲横行来形容当今的中国社会。
  所谓的黄金周是物欲横行最好的诠释,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里,狂欢的人们忘记了一切,眼中只要财富。风景名胜的工作人员可以收拾起一切嘴脸,尽情数着钞票,哪怕景区内已人满为患,稍一闪失就会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哪怕景区的生态环境、文物古迹正遭受着永远无法恢复的破坏与摧残。
  物欲横行之下是信仰的缺失,而信仰缺失最直接的后果是无所畏惧。于是为了达到目的,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干。
  缺乏诚信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点。“说真话,讲实话”可笑地成为一个人、一个组织的最高标准,大家都默认着“说一套,做一套”的现实。
  因为所有中国人从小被教育,要想生存,就不要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最为典型的是有着标准答案的文科类考试。跟着喊口号、举旗帜、树招牌,不管自己是否理解,也不管自己是否支持,跟主流,永远地沦为“沉默的大多数”就是最好的出路。
  缺乏诚信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几代人共同的弱点,到了现在,这一弊端更加凸显出来。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患矛盾、阶层对立……一切社会危机的原因都有缺乏诚信的引子。
  出来混,总归是要还的。政治运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其影响仍在继续,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

Jackie Chan (成龍歌詞集)

成龍歌詞集


成龙:英雄故事──硬汉子(《警察故事》主题曲)

凭自我 硬汉子 拼出一生痴
流汗血 尽赤心 追寻大意义
生命作赌注 留下了英雄故事
忧郁见骨气 昂步顾盼似醒狮
冲前去 全部得失只要寸心知
跨步上 云上我要去 写名字

凭傲气 自我写 我一生的诗
情共爱 泪与痴 真诚是意义
生命豁出去 留下了惊人快事
英雄有骨气 雄视世界似醒狮
冲前去 全部得失只要寸心知
跨步上 云上我要飞

冲前去 全部得失只要寸心知
跨步上 云上我要飞
冲前去 全部得失只要寸心知
跨步上 人要作顶天汉子

成龙:男儿当自强
作词:黄霑;作曲:黄霑;

傲氣面對萬重浪 熱血像那紅日光
膽似鐵打 骨如精鋼 胸襟百千丈 眼光萬里長 我發奮圖強 
做好漢 做個好漢子 每天要自強 熱血男兒漢 比太陽更光
讓海天為我聚能量 去開天闢地 為我理想去闖
看碧波高壯 又看碧空廣闊浩氣揚 我是男兒當自強
昂步挺胸大家作棟樑 做好漢 用我百點熱 耀出千分光
做個好漢子 熱血熱腸熱 比太陽更光

成龙:醉拳
作词:厉曼婷;作曲:思菘伟菘

我顛顛又倒倒 好比浪濤 有萬種的委屈 付之一笑
我一下低 我一下高 搖搖晃晃不肯倒  酒裡乾坤我最知道
江湖中闖名號 從來不用刀(我不用刀) 千斤的重擔我一肩挑(我一肩挑)
不喊冤也不求饒 對情意我肯彎腰 醉中仙好漢一條
莫說狂 狂人心存厚道 莫笑癡 因癡心難找
莫怕醉 醉過海闊天高 且狂且癡且醉趁年少(在今朝)
我颠颠又倒倒 好比浪涛(好比浪涛) 有万种的委屈 我付之一笑(付之一笑)
我一下低 我一下高 摇摇晃晃不肯倒 酒里乾坤我最知道
  干了吧 站稳脚步你放轻松 酒过三巡你别偷溜 棒打老虎一起冲一起冲
  哈!变成龙 看我脸红脖子也粗 心里明白我是英雄
江湖中闯名号从来不用刀(我不用刀)千斤的重担我一肩挑(我一肩挑)
不喊冤也不求饶 对情谊我肯弯腰 醉中仙好汉一条
莫说狂狂人心存厚道 莫笑知音痴心难找
莫怕醉醉过海阔天高 且狂且痴且醉在今朝
我颠颠又倒倒好比浪涛(好比浪涛) 有万种的委屈我付之一笑(付之一笑)
我一下低我一下高 摇摇晃晃不肯倒
酒里乾坤我最知道 酒里乾坤我最知道

成龙:醉拳(粤语版)
作词:厉曼婷;作曲:偲菘伟菘

人生颠颠倒倒境界更高 拳风风风骚骚领剧骚
尽情大醉醉是最好 借酒挥洒我自豪
行侠济世永不靠刀 人生丑丑好好不见更好
是非颠颠倒倒有谁知道 是邪是正有坏有好
醉中方知有或无 无谓清醒得太早
莫笑我醉生一醉何妨 狂也放把千秋喝光
莫笑我醉中真我未忘 让我笑着醉闯万重浪
人生三分清醒海阔天高 留低七分颠倒有何不好
又摇又跌却未跌倒 醉酒方知我路途 行侠济世永不靠刀
来我地饮胜拉扎稳马步松一松 酒过三杯成竹在胸
拳打脚踢南北西东打完老虎我变作成龙
你老呢系我台风四大皆空系真英雄啊
无谓计较谁是最高

成龙:问心无愧
作曲:包小松;作词:林夕

只會流汗不會流淚 不懂後退只會奉陪 只想嘗到挑戰的滋味
吃一點虧已無所謂 受一點苦也無所謂 一身傷痕換一分體會
怎麼能夠將白變黑 怎麼能夠將是變非 怎麼能夠眼睜睜看著世界不分真偽
做到問心無愧 代價不菲 只要做的對 就是最大的安慰
  不管是誰 只活一回 對得起自己 也就不必就說後悔
  問天問地 問心無愧 只要做的對 不管有沒有人陪
  不管是誰 只活一回 對得起自己 永遠不問痛不痛 累不累

成龙:壯志在我胸
作詞:李宗盛;作曲:李宗盛

拍拍身上的灰塵 振作疲憊的精神 遠方也許儘是坎坷路 也許要孤孤單單走一程
早就習慣一個人 少人關心少人問 就算無人為我付青春 至少我還保留一份真
拍拍身上的灰塵 振作疲憊的精神 遠方也許儘是坎坷路 也許要孤孤單單走一程
莫笑我是多情種 莫以成敗論英雄 人的遭遇本不同 但有豪情壯志在我胸
嘿喲嘿嘿 嘿喲嘿 管那山高水也深
嘿喲嘿嘿 嘿喲嘿 也不能阻擋我奔前程
嘿喲嘿嘿 嘿喲嘿 茫茫未知的旅程
我要認真面對我的人生

成龙:我有我路向

大时代 放眼望 急风中我要有我路向 
我有我 小岗位 我有我美丽梦幻小小理想 
这世界 云迷雾障 去试试我志向我有我主张 
对准风暴 挥出每滴能量 
大时代 这路更长 天风中我有正确路向 
我有我 好岗位 我有美丽梦幻好好理想 
这世界 重重路障 更要试我志向我有我主张 
不奢望 只想发热发光 自由自我 匹马单枪 那管东方西方北方我奋身上 
全力去尽我心 爆一声笑响 毋负你满心渴望 
未惧万难 不怕若干 掏尽我 我满身力量 
恁我匹马单枪 我东方西方北方 我奋身上 
全力去 尽我心 一声哨响 男儿汉爱你满心渴望 
莫负热望重望 万难千困我干 
掏尽我 我满身 力量 流尽 我浑身血汗

成龙:真的用了心
作词:张淳淳;作曲:涂惠元

有一种感动 放在心中谁也不能碰
我心中有一个痛 千疮百孔有谁能懂
每一次你的笑容 只出现在梦中
这世界我要的爱情 总是一场空
有时候孤独 是种让爱充电的享受
我到底还要多久 才能找到爱的窗口
每一次走在雨中 都想牵你的手
人海中只要一想到你 心就更宽阔
我是真的真的用了心 为你演出每一场戏
结局是悲还是喜 有再大的风雨
我的引擎绝不停
我是真的真的动了情 没有你的爱不行
站在世界的屋顶 多希望能有你
陪我一直看每个黎明

成龍:真心英雄
作詞:李宗盛;作曲:李宗盛;演唱:成龍/李宗盛/周華健/黃耀明

周:在我心中 曾經有一個夢 要用歌聲讓你忘了所有的痛
成:燦爛星空 誰是真的英雄 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
黄:再沒有恨 也沒有了痛 但願人間處處都有愛的影蹤
李:用我們的歌 換你真心笑容
合:祝福你的人生從此與眾不同
  把握生命裡的每一分鐘 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的夢
  不經歷風雨 怎麼見彩虹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把握生命裡每一次感動 和心愛的朋友熱情相擁
讓真心的話 和開心的淚 在你我的心裡流動

成龙:那都无所谓

喝一杯咖啡也要装作七份醉 不喜欢派对却要我穿正作陪
你忠于海洋月亮 我却忠情热情太阳
你逛街从不喊累 我却已累
不懂得艺术却要装作画很美 迁就你错对总是让我觉得很累
你亲嘴总是合眼我却感觉不到陶醉 你与我那么暧昧却不对味
为了你我和自己的灵魂作对 就这么一步步一点点一滴滴忘了我是谁
说吧你爱的我是谁 那绝对不是一场误会
也不是我疑神疑鬼 只是不想因你而拖着一身负累
我填补不了你的空位 可情路那一分一秒难挽回
如果我只是你或他的复制 那都无谓

成龙:感受
作詞:剛澤斌 作曲:剛澤斌

眼看著你消失盡頭 你的名字始終叫不出口
街上的人群擁擠依舊 孤獨的心情你能否感受
昨夜的你依然溫柔 你甜甜耳語仍然迴盪四週
不過是又一個月落 心情的難過我如何解脫
人說愛情故事分分合合 不必難受
可是你不是我 怎知我痛
人說情到深處無怨尤 不必強求
可是換成你 你真的看破
風聲在耳後呼嘯過 想你的念頭速度可以表露
所有的情緒讓夜承受 今夜的街頭又一個人遊

成龙:再見寧願在夢中
作詞:李宗盛 作曲:黃怡 編曲:Chris Babida

恍惚裏朦朧中 再一次怦然心動昨夜她又入我夢
情更深愛更濃 我們在另個時空旁若無人地相擁
現實中聽說她 分手後變得放縱期待與我再相逢
剎那間我不知 是否該不為所動如果繼續太沈重
我的心情怎麼形容 再不奢求她會懂
面對一次一次心動想起過去的痛 愛情我怎麼敢碰
我的心情怎麼形容 就算她明白有什麼用
愛是迷人眩麗霓虹又似淒清寒風 再見她寧願在夢中

電影《神話》(The Myth, 2005)主題曲:无尽的爱(Endless Love)
曲:崔浚榮;女聲:金喜善(韩语)

成:解開我 最神秘的等待 星星墜落 風在吹動
  終於再將你擁入懷中 兩顆心顫抖 
  相信我 不變的真心 千年等待有我承諾 
  無論經過多少的寒冬 我絕不放手 
金:現在緊抓住我的手 閉上眼睛
  請你回想起過去 我們戀愛的日子 
  我們是因為太愛 所以更得使我們痛苦 
  我們連[愛你]這一句話都無法講 
成:每一夜 被心痛穿越 思念永沒有終點 
  早習慣了孤獨相隨 我微笑面對 
  相信我 你選擇等待 再多苦痛也不閃躲 
  只有你的溫柔能解救 無邊的冷漠 
金:現在緊抓住我的手 閉上眼睛
  請你回想起過去 我們戀愛的日子 
  我們是因為太愛 所以更使得我們痛苦 
  我們連[愛你]這一句話都無法講 
合:讓愛成為你我心中 那永遠盛開的花 
  穿越時空絕不低頭 永不放棄的夢 
金:我們是因為太愛 所以更使得我們痛苦 
  我們連[愛你]這一句話都無法講 
合:讓愛成為你我心中 那永遠盛開的花 
金:我們千萬不要忘記 我們的約定 
合:唯有真愛追隨你我 穿越無盡時空 
金:我們連[愛你]這一句話都無法講 
成:愛是心中唯一不變美麗的神話

附:无尽的爱(孙楠、韩红合唱版)

梦中人熟悉的脸孔,你是我守候的温柔;就算 泪水淹没天地,我不会放手。
每一刻孤独地承受,只因我曾许下承诺;你我之间熟悉的感动,爱就要苏醒。
☆万世沧桑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潮起潮落始终不悔真爱的相约,
 几番苦痛的纠缠多少黑夜挣扎,紧握双手让我和你再也不离分。
枕上雪冰封的爱恋,真心相拥才能融解;风中摇曳炉上的火,不灭亦不休。
等待花开春去春又来,无情岁月笑我痴狂。
心如钢铁任世界荒芜,思念永相随。
☆(重唱)
悲欢岁月唯有爱是永远的神话,谁都没有遗忘古老,古老的誓言。
你的泪水化为漫天飞舞的彩蝶,爱是翼下之风两心相随自在飞,
你就是我心中唯一美丽的神话。

朋友的情谊

在你辉煌的时刻,让我为你唱首歌
我的好兄弟,心里有苦你对我说
前方大路一起走,哪怕是河也一起过
苦点累点又能算什么,
在你需要我的时候,我来陪你一起度过

我的好兄弟,心里有苦你对我说
人生难得起起落落,还是要坚强的生活
哭过笑过至少你还有我,朋友的情谊呀比天还高比地还辽阔
那些岁月我们一定会记得,
朋友的情谊呀我们今生最大的难得
像一杯酒、像一首老歌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 妈妈的鼓励
路上的勇气 唤醒阳光不换季
阻挡风和雨 有爱陪伴你 告诉你不放弃

坚强的泪滴 明天的接力 沐浴生命 不失意
受伤羽翼飞起 在天空搏击
猛然再泪光里 你最美丽

拥抱你生命力 同样成奇迹
拼到最后 明天定会站起
相信自己 这土地永远属于你
无论你到哪里 目光都会牵挂你
心不孤寂 用笑容召唤梦雄起
让生命创造荣誉 滋养天和地
用心的爱着你 不放弃

坎坷的经历 人生的努力 失败同样有意义 
也是明天惦记 被岁月记忆
情义一起传递 绝不停息

拥抱你生命力 同样成奇迹
拼到最后 明天定会站起
相信自己 这土地永远属于你
无论你到哪里 目光都会牵挂你
心不孤寂 用笑容召唤梦雄起
让生命创造荣誉 滋养天和地
用心的爱着你 不放弃

妈妈的鼓励 路上的勇气
相信自己 不放弃

Battle Of Brains

Some lines (see Go to YouTube.com) from Reservation Road (2007)
★ What do you get when you cross poison ivy with a four-leaf clover?
  带着四叶苜蓿穿越毒藤时,你会得到什么呢?
¤ A rash of good luck. (幸运皮疹)
★ What do you call a deer with no eyes? (什么是没有知识的“路”?)
¤ No i-deer. (不知“道”。)
★ What do you call a deer with no eyes and no legs?
 (什么是没有知识、不走正道?)
¤ Still no i-deer. (偏偏不知道)
★ If a man speaks in the middle of the forest with no woman there to hear him, is he still wrong?
 (如果一个男人在森林中央发表演讲又没有女人做听众,他还是错的吗?)
★ If con is the opposite of pro, then what is the opposite of progress?
 (如果“正”和“反”相对,那么“反腐”的对象是什么?)
¤ Congress! (政府)

More hard questions in life:
◆ If man evolved from monkeys and apes, why do we still have monkeys and apes?
◆ Is a second hand on a clock the second, or actually the third?
◆ Is there another word for synonym?
◆ Isn't it a bit unnerving that doctors call what they do practice?"
◆ What do you do when you see an endangered animal eating an endangered plant?
◆ If a parsley farmer is sued, can they garnish his wages?
◆ Can vegetarians eat animal crackers?
◆ Why do you need a driver's license to buy liquor when you can't drink and drive?
◆ Why are cigarettes sold at gas stations where smoking is prohibited?
◆ If nothing ever sticks to Teflon, how do they make Teflon stick to the pan?
◆ If you are driving at the speed of light and turn on your headlights, what happens?
◆ Why do we park on driveways and drive on parkways?
◆ Why is it that when you transport something by a car it is called a shipment, and when you transport something by ship it is called cargo?
◆ Why are they called apartments when they are all stuck together?
◆ If fire fighters fight fires, and crime fighters fight crime, what do freedom fighters fight?
◆ If olive oil comes from olives, where does baby oil come from?
◆ How can you get four suits for a dollar? --Buy a deck of cards.
◆ How do we know the Indians were the first people in North America? --They had reservations.
◆ What can you hold without ever touching it? --A conversation.
◆ What clothes does a house wear? --Address.
◆ What did the rug say to the floor? --Don't move, I've got you covered.
◆ What do bees do with their honey? --They cell it.
◆ Why were the teacher's eyes crossed? --She couldn't control her pupils.
◆ What do you do when your chair breaks? --Call a chairman.
◆ What has a lot of keys but can not open any doors? --A piano.
◆ What has one horn and gives milk? --A milk truck.
◆ What is a tree's favorite drink? --Root beer.
◆ Where did the farmer take the pigs on Saturday afternoon? --He took them to a pignic.
◆ Why did the doughnut shop close? --The owner got tired of the (w)hole business!

More Riddles

Q: Four legs and a foot but cannot walk,
With head without mouth cannot talk
(四腿一脚不能走,有头无口不能言)
A: Bed (床).
Q: What has mouth but cannot talk, and has bed but cannot sleep?
(有口不能言,有床不能睡)
A: River (河)
Q: Why did a student take a ladder to school?
A: Because he/she was going to high school!
Q: Why did the tomato blush?
A: Because she saw the salad dressing!
Q: How many apples can you eat if your stomach is empty?
A: One. Because after eating one apple your stomach isn't empty.
Q: What are the two strongest days of the week?
A: They are Saturday and Sunday. All the others are weak (week) days.
Q: Which is faster, heat or cold?
A: Heat, because you can catch a cold.
Q: Which horses have six legs?
A: All horses have forelegs (four legs) in front and two in back.
Q: What do you drop when you need it and take back when you don't?
A: Anchor.
Q. What is black when it is clean and white when it is dirty?
A: Blackboard.
Q: What has teeth but can't eat?
A: Comb.
Q: Which candle burns longer: a black one or a white one?
A: Neither. They both burn shorter.
Q: Name five days of the week without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A: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and the day after tomorrow.
Q: What has a soft bed but never sleeps, a big mouth but never speaks?
A: A river.
Q: Which eight-letter word has one letter in it?
A: Envelope.
Q: What is the center of gravity?
A: Letter V.
Q: What is Black and white and read (red) all over?
A: A newspaper.
Q: Why is number six afraid ?
A: Because seven eight nine (seven ate nine)
Q: What did zero say to eight?
A: Nice belt.
Q: What appears once in every minute, twice in every moment,
but not once in thousand years?
A: M
Q: Which is the left side of a cake?
A: The side has not been eaten.
Q: Why is a river rich?
A: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
Q: What is you ought to keep but also give it away?
A: A promise.
Q: Where can you never tell the truth?
A: When you are lying anywhere.
Q: Why is a room full of married couples empty?
A: Because there is not a single man in the room.
Q: What table has no leg?
A: A timetable or vegetable.
Q: Why are people close to their mothers instead of their fathers?
A: Because the father is always farther (father).
Q: What question can never get answer "YES."?
A: Are you asleep?
Q: What is the beginning of everything, also the end of life?
A: E
Q: My tail is long, my coat is brown;
I like the country, I like the town.
I can live in a house or live in a shed;
And I come out to play when you are in bed.
A: Mouse
Q: I sleep by day, I fly by night.
I have no feathers, To aid my flight.
A: Bat.
Q: What kind of apple isn't an apple?
A: Pineapple
Q: What force and strength cannot get through,
I, with a gentle touch, can do;
And many in the street would stand,
Were I not, as a friend, at hand.
A: Key.
Q: What lives in winter, dies in summer, and grows with its root upwards?
A: Icicle
Q: I love to dance and twist and prance,
I shake my tail, as away I sail,
Wingless I fly into the sky.
Who can tell who am I?
A: Kite.
Q: What makes tears without sorrow and takes its journey to heaven?
A: Smoke.
Q: Two brothers we are, great burden we bear
By which we are bitterly pressed;
In truth we may say, we are full all the day,
But empty when we go to rest.
A: Shoes.
Q: Hands she has but does not hold,
teeth she has but does not bite,
feet she has but they are cold,
eyes she has but without sight.
A: Doll.
Q: At night they come without being fetched,
and by day they are lost without being stolen.
A: Star.
Q: The greater it is, the less you see of it.
A: Darkness.
Q: I come out of the earth and sold in the market.
Who buys me cuts my tail and takes off my suit of silk,
And weeps beside me when I am dead.
A: Onion.
Q: Look in my face, I am somebody; Look in my back, I am nobody.
A: Mirror.
Q: The beginning of eternity, the end of time and space;
the beginning of every end, and the end of every place.
A: E.
Q: I open wide and tight I shut,
Sharp am I and paper cut
Fingers too, so do take care,
I'm good and bad, so best beware.
A: Scissors
Q: What is it that is bought by the yard but worn by the foot?
A: Carpet.
Q: What starts with a T, ends with a T, and is full of T?
A: Teapot.
Q: What word of only three syllables contains twenty-six letters?
A: Alphabet.
Q: How to put three sixes together so as to make seven?
A: 6+6/6
Q: Why is the letter "A" like noon?
A: Because it's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
Q. Why was the hearse horse hoarse?
A. Because of the coffin.
Q: Do you know why birds fly to south in the winter?
A: Because it's too far to walk there.
Q: What gets wetter as it dries?
A: A towel.
Q: What are the 3 important rings in life?
A: Engagement ring, Wedding ring, and suffering.
Q: Which room has no doors, no windows.
A: A mushroom.
Q: Why did the man throw a bucket of water out the window?
A: He wanted to see the waterfall.
Q: Why did the man throw the butter out the window?
A: He wanted to see the butterfly.
Q: Why did the man throw his watch out of the window?
A: He wanted to see time fly.
Q: Why did the man put the clock in the safe?
A: He wanted to save time.
Q: How do you spell mousetrap?
A: C-A-T.
Q: What do tigers have that no other animals have?
A: Baby tigers.
Q: Why is number six afraid ?
A: Because seven eight nine (seven ate nine)
Q: What did zero say to eight?
A: Nice belt.
Q: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pital of Russia and a calf's mother?
A: One is Moscow, the other is a cow's Ma.
Q: What do you call a Spaniard who can't find his car?
A: Carlos.
Q: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lectricity and lightening?
A: You don't have to pay for lightening.
Q: What do you call a witch at the beach?
A: A sandwich.
Q: Why did the traffic signal turn red?
A: You would too if you had to change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et.
Q: Why are baseball stadiums so cool?
A: There is a fan in every seat.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彷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南北东西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Simplified Spelling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has just announced an agreement whereby English will be the official language of the EU rather than German, which was the other possibility. As part of the negotiations, Her Majesty's Government conceded that English spelling had some room for improvement and has accepted a 5 year phase-in plan that would be known as "EuroEnglish": --
  In the first year, "s" will replace the soft "c".. Sertainly, this will make the sivil sevants jump with joy. The hard "c" will be dropped in favor of the "k". This should klear up konfusion and keyboards kan have one less letter.
  There will be growing publik enthusiasm in the sekond year, when the troublesome "ph" will be replaced with the "f". This will make words like "fotograf" 20% shorter.
  In the 3rd year, publik akseptanse of the new spelling kan be expekted to reach the stage where more komplikated changes are possible. Governments will enkorage the removal of double letters, which have always ben a deterent to akurate speling. Also, al wil agre that the horible mes of the silent "e"'s in the language is disgraceful, and they should go away.
  By the 4th yar, peopl wil be reseptiv to steps such as replasing "th" with "z" and "w" with "v". During ze fifz year, ze unesesary "o" kan be dropd from vords kontaning "ou" and similar changes vud of kors be aplid to ozer kombinations of leters.
  After zis fifz yer, ve vil hav a reli sensibl riten styl. Zer vil be no mor trubls or difikultis and evrivun vil find it ezi tu understand ech ozer.
  ZE DREM VIL FINALI KUM TRU!!



The Tough Coughs As He Ploughs the Dough
It was forty-five years ago, when I first came to America as a young Roumanian student of divinity, that I first met the evils of the "ough words." Strolling one day in the country with my fellow student, I saw a tough, coughing as he ploughed a feild, which (being quite nearsighted)I misstook for pie dough. Assuming that all ough words were pronounced the same, I casually remarked, "The tuff cuffs as he pluffs the duff!" "Sacrilege!" shrieked my devout companions. "He is curising in Roumanian!" I was expelled from school.

Mr. Hough, Your Bough is in the Trough
The ministry being closed to me, I then got a job as a chore boy on the farm of an eccentric Mr. Hough, who happed to spend most of his time in the bough of a tree overhanging a trough. I was watering a colt one morning, when I noticed that Mr. Hough's weight had forced the bough down into the water. "Mr. Hoo!" I shouted. "Your Boo is in the Troo!" Thinking I was speaking lightly of his wife, Mr. Hough fired me on the spot.

Enough! Enough I'm Through!
So I drifted into the prize ring. But here again the curse of teh oughs undid me. One night at the Garden, I was receiving an unmerciful trouncing froma mauler twice my size. Near the end of the sixth round I could stand it no longer. I raised my feeble hand in surrender. "Eno! Eno!" I gulped. "I'm thruff!" "Insults like that I take from no man!"bellowed my opponent, and he slugged me into a coma! Something snapped!...a maddening flash...and all became black. Fifteen years later I awoke to find myself the father of three homely daughters named Xough, Yough, and Zough. I had become a thorough-going Augho-maniac.


See Mark Twain: A Simplified Alphabet

English is tough, and fun

No Wonder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So Very Difficult To Learn

* If you abuse (/z/) a child, you're guilty of child abuse (/s/).
* At the army base, a bass (/@/) was painted on the head of a bass (/ei/) drum.
* They were too close (/s/) to the door to close (/z/) it.
# The soldiers decided to desert (/di`zert/[v.] give up, forsake, abandon) in the desert (/`desert/[n.] <> dessert /di`zert/[n.] sweetmeat after meal).
* The buck does (/d^z/) funny things when the does (/douz/-female deer) are present.
* When shot at, the dove (/d^v/[n.] pigeon) dove (/douv/[vbl.] dive) into the bushes.
* I spent last evening (/`i:vning/) evening (/`i:v(er)n-ing/) out a pile of dirt.
* I won’t excuse (/z/) a phony excuse (/s/).
* How can I intimate (/`intimeit/) this to my most intimate (/`intimit/) friend.
# The insurance for the invalid (/`inverlid/) was invalid (/in`v@lid/).
* He could lead (/i:/) if he would get lead (/e/[vbl.]) out.
# After a number (/`n^mber(r)/) of Novocain injections, my jaw got number (/`n^m-er/).
# I did not object (/erb`dzekt/) to the object (/`obdzikt/).
* We polish (/o/) the Polish (/ou/) furniture.
# The present (/`preznt/) is a good time to present (/pri`zent/) the present (/`prez(er)nt/[n.] gift).
# A farm can produce (/pro`du:s/) produce (/`produ:s/).
* We need to program our VCR to record our favorite TV program in record time.
# The dump was so full it had to refuse (/re`fju:s/) refuse (/`refu:s/-garbage).
* There was a row (/rau/ | /rou/ brawl/bro:l/) among the oarsmen (/`o:z/) about how to row (/rou/).
* They sent a sewer (/sjuer(r)/) down to stitch the tear in the sewer (/su:er(r)/) line.
* The seamstress and a sewer (/sjuer(r)/) fell down to into a sewer (/su:er(r)/) line.
* To help with planting, the farmer taught his sow (/sau/) to sow (/sou/).
# I had to subject (/serb`dzekt/) the subject (/`s^bdzikt/) to a series of tests.
* I shed a tear (/i/) when I saw the tear (/e/) in my clothes.
* Upon seeing the the tear (/e/) on the painting I shed a tear (/i/).
* The wind (/wind/) was too strong to wind (/waind/) the sail.
* The bandage was wound (/waund/[vbl.] wind) around the wound (/u:/).

More puzzles
  There is no egg in eggplant, nor ham in hamburger; neither apple nor pine in pineapple. And while no one knows what is in a hotdog, you can be pretty sure it isn’t canine. English muffins were not invented in England, nor French fries in France. Sweetmeats are candies, while sweetbreads, which aren’t sweet, are meat.
  We take English for granted. But if we explore its paradoxes, we find that quicksand can work slowly, boxing rings are square, and guinea pig is neither from Guinea nor is it a pig.
  And why is it that writers write, but fingers don’t fing, grocers don’t groce, and hammers don’t ham? If teachers taught, why didn’t preachers praught? If the masculine pronouns are he, his and him, why not the feminine she, shis, and shim?
  If the plural of tooth is teeth, why isn’t plural of booth, beeth? One goose, 2 geese (one fowl is goose, two are geese). So one moose, two meese? Is cheese the plural of choose? One mouse, 2 mice. One louse, 2 lice. One house, 2 hice? If one man in two men, why not two pans are pen? One box, two boxes; why one ox but two oxen?
  If a vegetarian eats vegetables, what does a humanitarian eat? Why do people recite at a play, and play at a recital? Ship by truck or car and send cargo by ship? Have noses that run and feet that smell? Park on driveways and drive on parkways?
  How can a slim chance and a fat chance be the same, while a wise man and a wise guy are opposites? How can the weather be hot as heck one day and cold as heck another?
  If a house burns up, it burns down. You fill in a form by filling it out and an alarm clock goes off by going on. You get in and out of a car, yet you get on and off a bus. When the stars are out, they are visible, but when the lights are out, they are invisible.
  And why, when I wind up my watch, I start it, but when I wind up this essay, I end it?
  English is a weird language ... it doesn’t know if it is coming or going!
  War never determines who’s right. War only determines who’s left.

English Is Tough Stuff
Unpredictable Pronunciation
Dearest creature in creation,
Study English pronunciation.
I will teach you in my verse
Sounds like corpse, corps, horse, and worse.
I will keep you, Suzy, busy,
Make your head with heat grow dizzy.
Tear in eye, your dress will tear.
So shall I! Oh hear my prayer.

Just compare heart, beard, and heard,
Dies and diet, lord and word,
Sword and sward, retain and Britain.
(Mind the latter, how it's written.)
Now I surely will not plague you
With such words as plaque and ague.
But be careful how you speak:
Say break and steak, but bleak and streak;

Cloven, oven, how and low,
Script, receipt, show, poem, and toe.
Hear me say, devoid of trickery,
Daughter, laughter, and Terpsichore,
Typhoid, measles, topsails, aisles,
Exiles, similes, and reviles;
Scholar, vicar, and cigar,
Solar, mica, war and far;

One, anemone, Balmoral,
Kitchen, lichen, laundry, laurel;
Gertrude, German, wind and mind,
Scene, Melpomene, mankind.
Billet does not rhyme with ballet,
Bouquet, wallet, mallet, chalet.
Blood and flood are not like food,
Nor is mould like should and would.

Viscous, viscount, load and broad,
Toward, to forward, to reward.
And your pronunciation's OK
When you correctly say croquet,
Rounded, wounded, grieve and sieve,
Friend and fiend, alive and live.
Ivy, privy, famous; clamour
And enamour rhyme with hammer.

River, rival, tomb, bomb, comb,
Doll and roll and some and home.
Stranger does not rhyme with anger,
Neither does devour with clangour.
Souls but foul, haunt but aunt,
Font, front, wont, want, grand, and grant,
Shoes, goes, does. Now first say finger,
And then singer, ginger, linger,

Real, zeal, mauve, gauze, gouge and gauge,
Marriage, foliage, mirage, and age.
Query does not rhyme with very,
Nor does fury sound like bury.
Dost, lost, post and doth, cloth, loth.
Job, nob, bosom, transom, oath.
Though the differences seem little,
We say actual but victual.

Refer does not rhyme with deafer,
Foeffer does, and zephyr, heifer.
Mint, pint, senate and sedate;
Dull, bull, and George ate late.
Scenic, Arabic, Pacific,
Science, conscience, scientific.
Liberty, library, heave and heaven,
Rachel, ache, moustache, eleven.

We say hallowed, but allowed,
People, leopard, towed, but vowed.
Mark the differences, moreover,
Between mover, cover, clover;
Leeches, breeches, wise, precise,
Chalice, but police and lice;
Camel, constable, unstable,
Principle, disciple, label.

Petal, panel, and canal,
Wait, surprise, plait, promise, pal.
Worm and storm, chaise, chaos, chair,
Senator, spectator, mayor.
Tour, but our and succour, four.
Gas, alas, and Arkansas.
Sea, idea, Korea, area,
Psalm, Maria, but malaria.

Youth, south, southern, cleanse and clean.
Doctrine, turpentine, marine.
Compare alien with Italian,
Dandelion and battalion.
Sally with ally, yea, ye,
Eye, I, ay, aye, whey, and key.
Say aver, but ever, fever,
Neither, leisure, skein, deceiver.

Heron, granary, canary.
Crevice and device and aerie.
Face, but preface, not efface.
Phlegm, phlegmatic, ass, glass, bass.
Large, but target, gin, give, verging,
Ought, out, joust and scour, scourging.
Ear, but earn and wear and tear
Do not rhyme with here but ere.

Seven is right, but so is even,
Hyphen, roughen, nephew Stephen,
Monkey, donkey, Turk and jerk,
Ask, grasp, wasp, and cork and work.
Pronunciation -- think of Psyche!
Is a paling stout and spikey?
Won't it make you lose your wits,
Writing groats and saying grits?

It's a dark abyss or tunnel:
Strewn with stones, stowed, solace, gunwale,
Islington and Isle of Wight,
Housewife, verdict and indict.
Finally, which rhymes with enough --
Though, through, plough, or dough, or cough?
Hiccough has the sound of cup.
My advice is to give up!
English vocab is Fun
Here's a list of english words:

parkway, buzzard, backwards, birds,
plucky, placard, heyday, wry,
gladly, duckling, kayak, pie,
granny, cranky, crackpot, go,
cuddly, carpal, gravy, snow,
bulldog, gully, grapple, woo,
guppy, walkway, payroll, glue,

coldly, puppy, garland, sock,
mortal, carload, glancing, mock,
wager, courage, cauldron, coy,
credence, thyroid, tenure, boy,
eyelid, dollar, jaundice, curry,
grindstone, vicar, vocal, hurry,
vineyard, cougar, cancer, cull,
council, caucus, browser, lull,

cynic, vapour, vulgar, conquer,
traction, docile, viscous, honker,
issue, dances, mouldy, clever,
guinea, diesel, carmine, never,
option, voltage, seaside, vein,
prairie, minute, mandate, pain,
cookie, layout, seaweed, sun,
loiter, native, teaspoon, gun,

weevil, safety, earshot, yawn,
ragtime, eager, turbine, fawn,
raisin, deathbed, whisper, nurse,
income, fortune, molten, purse,
climate, swaying, candle, wood,
heifer, protest, noodle, good,
aura, cheetah, voodoo, duck,
rainbow, stifle, haven, puck,

diet, honey, pastor, sold,
jungle, brutal, software, gold,
anode, doghouse, lantern, grinning,
meadow, faucet, lavish, winning,
equine, ponies, heron, reed,
skater, neutron, furnace, steed,
genus, dovetail, wisdom, rain,
rifle, despot, hunter, brain,

author, switchboard, hither, love,
nimble, finished, looter, shove,
titled, husky, skydive, house,
hornet, manhole, tango, mouse,
asphalt, birdie, pathos, field,
mutant, duchy, onion, yield,
mishap, ethane, solid, roar,
tower, factor, tersely, poor,

lichen, handsome, feisty, wave,
apron, bookie, table, shave,
humour, handset, visage, sound,
fondly, kitten, poachers, round,
antler, diode, image, score,
others, fishing, brainwashed, bore,
station, acorn, filthy, doom,
hastened, warship, veto, boom,

chaplain, mincemeat, redcoat, airway,
wafers, waters, donkey, fairway,
futile, sainthood, zither, sorrow,
screenplay, petals, toughen, borrow,
models, touchstone, foible, wielding,
elbow, thousand, panther, fielding,
yachting, tinder, alcove, speedy,
knitwear, triads, oatmeal, needy,

raven, wheelchair, modest, muscle,
awesome, ethnic, foray, hustle,
uncle, eagles, heathen, wand,
stationed, virus, ailment, bond,
weather, piston, feudal, spring,
ostrich, magnets, forehead, ring,
inquest, windy, wristwatch, scale,
caption, marble, seething, pale,

vodka, sweethearts, boyhood, dreaded,
deathly, hormone, hoses, headed,
wrangle, hotbed, minor, cruiser,
streamlined, turnip, curfew, bruiser,
suitcase, wealthy, hearing, riled,
leeway, checkpoint, method, wild,
aural, tailor, peanut, larva,
roasted, waiter, eerie, carver,

raucous, ocean, kidney, pound,
yearly, sauna, master, wound,
ballad, feasted, coinage, burn,
reason, barnyard, metals, turn,
auntie, cheated, stairway, narrow,
stumble, jealous, manna, barrow,
heinous, sweater, biased, drone,
despot, chaser, deacon, clone,

sweaty, pirate, loading, dense,
treason, mountain, baseline, tense,
dreary, chaos, fountain, yet,
outer, mentioned, pheasant, set,
causeway, atoms, hoary, dame,
leather, anxious, savage, maim,
spendthrift, southern, vandal, swum,
searchlight, switchblade, shifting, dumb,

bloodstream, paintbrush, weary, young,
breakthrough, bloodstained, final, hung,
gecko, gravestone, grapefruit, squeeze,
fancies, jilted, whitewashed, ease,
dangle, cities, slaughtered, born,
screenplay, daylight, movement, mourn,
functioned, treatments, absent, trick,
millionth, windshield, dovetailed, sick,

mainframe, forethought, sundae, thrill,
thoughtful, lifeboat, phantom, pill,
handout, weasel, shiver, marred,
microbe, milestones, sanction, hard,
ushered, twinkle, fearsome, nerve,
typhoid, gaiter, earthworms, curve,
grubby, puzzle, aardvark, bun,
- learning vocab sure is fun!

Chinese Wine Digest

这是从网上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酒曲,以及酒的起源和历史的资料。

酒曲的知识

一、酒曲的本质
  纵观世界各国用谷物原料酿酒的历史,可发现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谷物发芽的方式,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另一类是用发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剂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用酒曲酿造的,而且中国的酒曲法酿酒对于周边国家,如日本、越南和泰国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讲述中国酒的品种及特征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的酒曲作一个较详细的了解。虽然中国人民与曲蘖打了几千年的交道,知道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但一直不知道曲蘖的本质所在。
  现代科学才解开其中的奥秘。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
  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即酒精。蘖也含有许多这样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将蘖本身中的淀粉转变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转变成乙醇。同时,酒曲本身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等,也是酿酒原料。
  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酒曲中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对霉菌的利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
  日本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坂口谨一郎教授认为这甚至可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媲美,这显然是从生物工程技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推断出来的。

二、酒曲分大曲、小曲
 (一)传统小曲的生产流程:
  陈酒药+水+米粉+辣蓼草末→拌料→打实→切块→滚角→接种
    →入缸保温培养→入匾培养,换匾,并匾→装箩,出箩→晒干。
  除了北方的麦曲外,至迟在晋代南方已出现了团状的米曲。晋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南方的草曲,也即米曲,这是关于南方米曲的最早记载。
  小曲一般是南方所特有,从晋代第一次在文献中出现以来,名称繁多,宋代《北山酒经》中共有四例。其制法大同小异:采用糯米或粳米为原料,先浸泡蓼叶或蛇麻花,或绞取汁。取其汁拌米粉,揉面米团。
  传统的麦曲,完全采用天然接种微生物的方式。小曲的接种在宋代以前,也不例外。但在《北山酒经》中则记载了一种人工接种的方式,即:“团成饼子,以旧曲末逐个为衣”。也就是说把新制成的曲团在陈曲粉末上滚动一下,陈曲末便粘在新曲团的表面,陈曲末中有大量的根霉孢子,可以在曲团上迅速繁殖,形成生长优势。由于可以人为地选择质量较好的陈曲作为曲种,这就可以择优汰劣。通过年复一年的人工选育,自然淘汰,质量优越的曲种(实际上是微生物菌种)就保留下来了。而天然接种的酒曲,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是水源,原料本身所带入,或者制曲场所及用具。性能优良的菌种无法代代相传,酒质也就无法恒定。
  明清时期,小曲中加入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明代《天工开物》中说:“其入诸般君臣与草药,少者数味,多者百味,则各土各法,亦不可殚述”。这种传统做法一直延续至现代。周恒刚先生在1964年搜集的四川邛崃的药曲配方中,有一例,其配方中用药达72味,合计50多公斤,可配1460公斤的原料(《糖化曲》,1964年,中国财经出版社)。但小曲也有少加甚至不加药的。如明代的东阳酒曲中只加辣蓼。宁波白药也是如此。故明代以来,小曲向药小曲和无药小曲两个方向发展。
  小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据有关科技工作者分离鉴定,在分离到的828株毛霉科的霉菌中,其中根霉占643株。根霉不仅具有糖化作用,还具有酒化酶,故具有酒化作用。小曲中还有许多其它微生物,现代工业微生物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菌种,继续为人类做出贡献。

 (二)大曲的发展
  元代以来,蒸馏烧酒开始普及,很大一部分麦曲用于烧酒的酿造。因而传统的麦曲中分化出一种大曲,虽然在原料上与黄酒用曲基本相同,但在制法上有一定的特点。到了近现代,大曲与黄酒所用的麦曲便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酒曲。明清时期,河南,淮安一带成了我国大曲的主要生产基地。
  大曲是从麦曲中分化出来的,故在古代酒的文献资料中大曲的概念并不明确。一般指曲的形体较大的麦曲。这里所说的大曲,是指专门用于蒸馏酒酿造所用的麦曲。大曲与黄酒所用的麦曲的主要区别在于制曲原料,曲型和培养温度这三个方面。
  1、制曲原料
  大曲的原料为豌豆,小麦和大麦。其配比也随各地而有所不同。豌豆在原料中占30%-50%。因此豆类原料的广泛使用,对于大曲中的微生物种类,相对数量,对曲香,酒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制曲工艺
  大曲的形体较大。如《天工开物》所描述的当时淮郡所造的曲是打成砖片。这种曲形延续至今。
  大曲的生产工艺流程:
  小麦→润水→堆积→磨碎→加水拌和→装入曲模→踏曲→入制曲室培养→翻曲→堆曲→出曲→入库贮藏→成品曲
  砖块式的大曲,是由专门的制曲工人踏制的。踏曲是一项即辛苦又有趣的工作。颇有讲究。首先是其严密的组织形式及相互配合的工作方式,往往有一监工,由曲坊主人或有经验的人担任。制曲工人有严密的分工,有人专门量原料和水,有的专门拌料,有的专事搬运,曲面装入木模,由踏曲工踏实。踏曲工有十几人甚至数十入之多。每人规定踏几脚,如第一人连踏三脚,第二人接过去,同时即翻一面,再踏三脚,第三人又接下去,最多时一块曲需经过60人的踏制。然后由专入取出木模,还有专门的人从事曲块边边角角部位的踏制,有人负责修曲,使曲块平滑。由数人搬至曲室。这样严密的踏曲组织系统,其目的是为了踏制高质量的块曲。踏曲最重要的是要使曲块紧密,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曲块在搬运过程中曲块的破碎,更重要的是曲块的紧密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制块曲所用的曲模,采用砖形,这大概也是数百年的经验积累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一种最佳的几何形状。前面说过,较原始的曲模较小,有园形,扁方形,而长方体的砖形则是综合了各种因素之后所确定的最佳几何形状。这些因素大致包括:曲面的粘性,曲块水分的蒸发需要,散热的需要,踏制时的力量大小,曲块堆积的需要,搬运的需要。
  3、培养温度
  曲块成型后,送入曲房,微生物菌体是由多种渠道自然接种的。在密闭的曲房内,微生物开始繁殖,并散发热量,温度的升高又加速水分的蒸发,使整个曲房内温度和湿度都上升。从培菌过程的操作来说,大曲与黄酒麦曲并无显著差异,翻曲,通风,堆曲等仍是必要的操作步聚。但关键的区别是培菌温度。大曲向高温曲方向变化。
  大曲的培养温度可达50-60℃。各地的做法也有所不同。如民国时期唐山地区的培养温度为52℃,茅台酒的酒曲培菌温度可达60℃。翻曲的工人往往裸体进入曲房进行操作,也不免汗流夹背。
  大曲向高温曲的方向发展,客观原因之一,可能是曲室内堆积的曲块数量增加,导致曲房内温度上升速度快,幅度大(前面已说过,这是由于品字形堆曲法的采用所造成的),明清时期,制曲成为一门手工业,曲坊专门从事酒曲生产,为尽量利用空间,曲房内的块曲数量有可能尽量增加。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人们意识到高温曲所酿造的酒香气较好。其机理虽未完全阐明,但有一条是较为肯定的,即酒曲上生长的高温菌与低温菌的的比例随培养温度而变,高温菌代谢产物对酒的香气成分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大曲,培养时期的最高温度有所不同。大致有三种类型:中温曲,高温曲和超高温曲。中温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的大曲为代表,最高温度为50℃以下。其培养过程的特点是:制曲着重于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户昼夜两封两启,温度则两起两落。控制热曲和凉曲温度较为严格,热凉升降幅度较大,小热大凉,适合于多数中温性微生物生长,以白色曲较多。中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最高。高温曲以浓香型白酒所用的大曲为代表。制曲时期最高温度大于50℃,制曲期间,以曲的堆积为主,复盖严密,以保潮为主。培养期间温度的掌握主要靠翻曲来实现,只有当最高温度超过工艺要求的极限时,才进行翻曲,放潮降温。工艺特点为多热少凉。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均不及中温曲。超高温曲以酱香型白酒所用大曲为代表。如茅台酒所用的大曲,制曲时着重于曲的堆积,复盖严密,以保温保潮为主,每当曲温升至60-65℃时,才开始翻曲。超高温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均最低。故曲的用量最大,茅台酒用曲,曲粮比高达1:1。
  现代的白酒生产,优质酒和国家名酒都采用传统法制作的大曲。为减轻制曲工人的劳动强度,曾应用过机械化制曲。

三、酒曲探源
  流传于云南彝族社会的彝文典籍《万事万物的开端》说,彝族祖先色色帕尔从馊饭中悟出了酿酒的道理,但他为寻找酒药却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最终仍没有获得成功,后来是他的徒弟火洛尼咎继续努力,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最后才找到会成酒曲的草本原料及合成办法。酒曲不是一朝一夕由某一人发现的,而是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来的。歌谣以极其优美的语言,创造了一种既艰辛曲折又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在历数发现酒药的艰难曲折时,表达了对酒的由衷赞美,也揭示了彝族先民们“劳动创造美好、劳动创造生活”的古朴思想观念。歌谣提出“做酒曲要用十六种草药”。流传于云南禄劝、武定一带的彝文古籍《根本•酒药歌》则认为,做酒曲的草药共有十二种,并且指出类别,说明制作酒曲的办法。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中流传着嚼米酿酒法。《魏书•勿吉传》载:当时的“失韦”人能够“嚼米酝酒,饮之能醉。”《稗海纪游》载,台湾高山族,“其酿酒法,聚男女老幼共嚼米,纳筒中,数日成酒,饮时入清泉和之。”“嚼米成曲”,是一种较为落后的酒曲制作方法。
  宋元以来,少数民族聚居地云南的酿酒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水酒的民间酿制饮用已十分普遍。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历滇,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多次提到云南酿酒业的生产及消费状况。这表明,滇中各族群众对酒曲的利用已达到了很熟练的程度。明代,民间出现了专事酒药配制的人。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漫游云南山水,沿茶马古道,由今云南楚雄的南华县进入大理的祥云县境内,“下山过一村,北向二里,逾一坡,又二里,过一小海子,其北岗上有数家,曰酒药村”。酒药村,其地今已不详,但以酒曲为村名,可推测当时即开始了一定规模的酒曲商品化生产。
  明清以后,随着植物医药学的发展,少数民族对用以配制酒曲的植物的认识逾加深入,许多民族已能根据酿酒的原料,通过调整酒曲中某种植物成份的比例,来酿制和调配不同品味、不同色泽的酒,以适应不同的饮用要求。
  云南怒江的僳僳族以苦草(即龙胆草)为主要原料配制酒曲,做法是将苦草舂碎捏成团,在甑子里蒸透,捂在竹筐中数日,发酵后即成酒曲。与僳僳族相同,碧罗雪山、高黎贡山一带的怒族也喜饮烈酒,并且较早就掌握了制造优质酒曲的方法。怒族配制酒曲的主料是玉米面和苦草,先把玉米舂成粉状、把苦草捣碎,将玉米面和苦草粉盛在土锅中,倒入冷水浸泡一天一夜,用泡出的红色并带有苦味的水汁把玉米面搅匀成半流体状,搓成鸡蛋大小的药团,在竹筐铺上米糠,把药团分层放在竹筐里,层与层之间再撒上米糠,以防沾连,最后把竹筐放置在火塘附近,待其发酵后取出用火烘干即可。承担以上工作的人,都是怒族妇女。
  各少数民族制作酒曲的原料因地域、民族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拉祜族把柴胡、香树皮、香蕉皮、桔子皮、草根、带辣味的某些植物的秸秆和果实等和在一起,用铁锅炒熟并煮一夜后,晾干、舂碎,再掺入老酒药,藏捂在稻草中,密封发酵即成酒曲。藏族的酒曲另具特色:采用一种叫“木都子格”的植物,拌以鱼、山羊、野牛等动物的胆汁,碾成粉末,再加人面粉和少许凉水捏成饼,用细绳串在一起,挂在屋墙上,风干即成。彝族配制酒曲用料最多,所选配料,能根据酿酒的原料、季节以及酿酒人对酒的品味和色泽的偏好,在酒曲原料的选择、比例和配制程序作适当的调整。彝族配制的土酒曲中常用的成份有:酒药花、柴桂叶、地门冬、天门冬、马风头、黄蜂、小松根、老母猪耳朵草、山萝卜、小黄苓、穗呆子花、龙胆草、山薄荷、草乌、辣椒、麦芽、老母猪辣杆、乱头发、小青草、绿藤、苦草、黄萝尾、马鞭稍、山胆参、何首乌、小毛竹、红地芋、红天麻、地草果、蜂蜜、蜂包壳、麦面、荞面、玉米面。也有少数民族对酒曲的认识与利用起步较晚。如深居深山老林的拉祜族苦聪人虽然有长期的酿酒历史,但却不能配制酒曲,直到本世纪50年代,仍靠交换关系,用兽皮、熊胆、野三七等林产品向周边的汉族、哈尼族换取酒曲,酒曲也因稀缺而成为苦聪人生活中的贵重物品,甚至在祭祖敬神时也用酒曲表达心意。这种状况,是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中国文艺::文化频道::酒文化

酒的起源

概论: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
  自此之后的文字记载中,关于酒的起源的记载虽然不多,但关于酒的记述却不胜枚举。综合起来,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酒的起源:

第一章、酿酒起源的传说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

一、上天造酒说 
  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说;经常喝得大醉,被誉为“鬼才”的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此外如“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泉不照九泉下”,“仰酒旗之景矅”,“拟酒旗于元象”,“囚酒星于天岳”等等,都经常有“酒星”或“酒旗”这样的词句。窦苹所撰《酒谱》中,也有酒“酒星之作也”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不过这连《酒谱》的作者本身也不相信这样的传说。
  《晋书》中也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轩辕,我国古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即狮子座的ψ、ε和∽三星。这三颗星,呈“1”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蜍颗星。柳宿八颗星,即长蛇座δ、σ、η、Ρ、ε、З、W、⊙八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则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说法,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创造之一。在当时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能在浩淼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至于因何而命名为“酒旗星”,度认为它“主宴飨饮食”,那不仅说明我们的祖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证明酒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确实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酒自“上天造”之说,既无立论之理,又无科学论据,此乃附会之说,文学渲染夸张而已。姑且录之,仅供鉴赏。

二、猿猴造酒说
  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采之记载。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在巉岩林木间跳跃攀缘,出没无常,很难活捉到它们。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并掌握了猿猴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嗜酒”。于是,人们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几缸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踌躇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尝,时间一久,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终于经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诱惑,开怀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我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这说明猿猴是经常和酒联系在一起的。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我国的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中记叙道:“琼州(今海南岛)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清代的另一种笔记小说中也说:“粤西平乐(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西江支流桂江中游)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娄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看来人们在广东和广西都曾发现过猿猴“造”的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的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娄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嬲死之。”可见,这种猿酒是偷饮不得的。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记载,起码可以证明这样的事实,即在猿猴的聚居处,多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至于这种类似“酒”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是纯属生物学适应的本能性活动,还是猿猴有意识、有计划的生产活动,那倒是值得研究的。要解释这种现象,还得从酒的生成原理说起。
  酒是一种发酵食品,它是由一种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当成熟的野果坠落下来后,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气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是一种自然现象。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腐烂的水果摊床附近,在垃圾堆幸福,都能常常嗅到由于水果腐烂而散发出来的阵阵酒味儿。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酒”的液体析出,这样的结果,一是并未影响水果的食用,而且析出的液体――“酒”,还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供享用,习以为常,猿猴居然能在不自觉中“造”出酒为,这是即合乎逻辑又合乎情理的事情。当然,猿猴从最初尝到发酵的野果到”酝酿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究竟漫长到多少年代,那就是谁也无法说清楚的事情了。

三、仪狄造酒说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似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这是否事实,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这里并无时代先后之分,似乎是讲他们作的是不同的酒。“醪”,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工而成的“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秫”,高梁的别称。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如果硬要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的话,只能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梁酒创始人
  一种说法叫“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出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能进行这种总结推广工作的,当然不是一般平民,所以有的书中认定仪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员,这恐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书载仪狄作酒之后,禹曾经“绝旨酒而疏仪狄”,也证明仪狄是很接近禹的“官员”。
  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比起杜康来,古籍中的记载要一致些,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都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他到底是从事什么职务人呢?是司酒造业的“工匠”,还是夏禹手下的臣属?他生于何地、葬于何处?都没有确凿的史料可考。那么,他是怎样发明酿酒的呢?《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这一段记载,较之其他古籍中关于杜康造酒的记载业,就算详细的了。根据这段记载,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夏禹喝了之后,觉得的确很美好。可是这位被后世人奉为“圣明之君”的夏禹,不仅没有奖励造酒有功的仪狄,反而从此疏远了他,对他不仅不再信任和重用了,反而自己从此和美酒绝了缘。还说什么: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饮酒无度而误国的君王。这段记载流传于世的后果是,一些人对夏禹倍加尊崇,推他为廉洁开明的君主;因为“禹恶旨酒”,竟使仪狄的形象成了专事诌媚进奉的小人。这实在是修史者始料未及的。
  那么,仪狄是不是酒的“始作”者呢?有的古籍中还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鲋,说帝尧、帝舜都是饮酒量很大的君王。黄帝、尧、舜,都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都善饮酒,他们饮的是谁人制造的酒呢?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是不大确切的。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复杂的事,单凭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仪狄再有能耐,首先发明造酒,似不大可能。如果说他是位善酿美酒的匠人、大师,或是监督酿酒的官员,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0方法,终于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醪,这还是可能的。所以,郭沫若说,“相传禹臣仪狄开始造酒,这是指比原始社会时代的酒更甘美浓烈的旨酒。”这种说法似乎更可信。

四、杜康造酒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由一点生活中的偶尔的机会作契机,启发创造发明之灵感,这是很合乎一些发明创造的规律的,这段记载在后世流传,杜康便成了很能够留心周围的小事,并能及时启动创作灵感之发明家了。
  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窦苹考据了“杜”姓的起源及沿革,认为“杜氏本出于刘,累在商为豕韦氏,武王封之于杜,传至杜伯,为宣王所诛,子孙奔晋,遂有杜氏者,士会和言其后也。”杜姓到杜康的时候,已经是禹之后很久的事情了,在此上古时期,就已经有“尧酒千钟”之说了。如果说酒是杜康所创,那么尧喝的是什么人创造的酒呢?
  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自不必说。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县志》中,对杜康也有过较详的记载。白水县,位于陕北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交接处。因流经县治的一条河水底多白色头而得名。白水县,系“古雍州之城,周末为彭戏,春秋为彭衙”,“汉景帝建粟邑衙县”,“唐建白水县于今治”,可谓历史悠久了。白水因有所谓“四大贤人”遗址而名蜚中外:一是相传为黄帝的史官、创造文字的仓颉,,出生于本县阳武村;一是死后被封为彭衙土神的雷祥,生前善制瓷器;一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发明者东汉人蔡伦,不知缘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坟墓;此外就是相传为酿酒的鼻祖杜康的遗址了。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小县城,一下子拥有仓颉、雷祥、蔡伦、杜康这四大贤人的遗址,那显赫程度可就不言而喻了。
  “杜康,字仲宁,相传为县康家卫人,善造酒。”康家卫是一个至今还有的小村庄,西距县城七八公里。村边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最宽处一百多米,最深处也近百米,人们叫它“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杜康泉”。县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确,但此泉水质清冽甘爽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杜康泉旁边的土坡上,有个直径五六米的大土包,以砖墙围护着,传说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庙就在坟墓左侧,凿壁为室,供奉杜康造像。可惜庙与像均毁于“十年浩劫”了。据县志记载,往日,乡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带上供品,到这里来祭祀,组织“赛享”活动。这一天热闹非常,搭台演戏,商贩云集,熙熙攘攘,直至日落西山人们方尽兴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庙均在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凉亭。亭呈六角形,红柱绿瓦,五彩飞檐,楣上绘着“杜康醉刘伶”、“青梅煮酒论英雄”故事图画。尽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传”,但据古工作者在此一带发现的残砖断瓦考定,商、之时,此地确有建筑物。这里产酒的历史也颇为悠久。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时,曾挈家来此依其舅区崔少府,写下了《白水舅宅喜雨》等诗多首,诗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开桑落酒”等饮酒的记载。酿酒专家们对杜康泉水也作过化验,认为水质适于造酒。1976年,白水县人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现代化酒厂,定名为“杜康酒厂”,用该泉之水酿酒,产品名“杜康酒”,曾获得国家轻工作部全国酒类大赛的铜杯奖。
  无独有偶,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县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过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伊阳县志》中《水》条里,有“杜水河”一语,释曰“俗传杜康造酒于此”。《汝州全志》中说:“杜康叭”,“在城北五十里”处的地方。今天,这里倒是有一个叫“杜康仙庄”的小村,人们说这里就是杜康叭。“叭”,本义是指石头的破裂声,而杜康仙庄一带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风化而成的。从地隙中涌出许多股清冽的泉水,汇入旁村流过的一小河中,人们说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这段河道中,生长着一种长约一厘米的小虾,全身澄黄,蜷腰横行,为别处所罕见。此外,生长在这段河套上的鸭子生的蛋,蛋黄泛红,远较他处的颜色深。此地村民由于饮用这段河水,竟没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庄北约十多公里的伊川县境内,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传也是杜康取过水的泉子。如今在伊川县和汝阳县,已分别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杜康酒厂,产品都叫杜康酒。伊川的产品、汝阳的产品连同白水的产品合在一起,年产量达一万多吨,这恐怕是杜康当年所无法想象的。
  史籍中还有少康造酒的记载。少康即杜康,不过是年代不同的称谓罢了。那么,酒之源究竟在哪里呢?窦苹认为“予谓智者作之,天下后世循之而莫能废”这是很有道理的。劳动人民在经年累月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下了制造酒的方法,经过有知识、有远见的“智者”归纳总结,后代人按照先祖传下来的办法一代一代地相袭相循,流传至今。这个说法是比较接近实际,也是合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 


第二章、考古资料对酿酒起源的佐证

  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是酿酒原料和酿酒容器。以下几个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情况对酿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裴李岗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6000年)
  (2)河姆渡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两个文化时期,均有陶器和农作物遗存,均具备酿酒的物质条件。
  (3)磁山文化时期
  磁山文化时期距今7355-7235年,有发达的农业经济。据有关专家统计:在遗址中发现的“粮食堆积为100m3,折合重量5万公斤”还发现了一些形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认为磁山文化时期,谷物酿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三星堆遗址
  该遗址地处四川省广汉,埋藏物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间的遗物。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壶等。其形状之大也为史前文物所少见。
  (5)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组合酒器,包括酿造发酵所用的大陶尊,滤酒所用的漏缸,贮酒所用的陶瓮,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还有各种类型的饮酒器具100多件。据考古人员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职业酿酒者(王树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酿酒”,《中国烹饪》,1987.9)。在发掘到的陶缸壁上还发现刻有一幅图,据分析是滤酒图。
  在龙山文化时期,酒器就更多了。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酿酒是较为发达的行业。
  以上考古得到的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酿酒这一行业。

第三章、现代学者对酿酒起源的看法

  1、酒是天然产物
  最近科学家发现,在漫漫宇宙中,存在着一些天体,就是由酒精所组成的。所蕴藏着的酒精,如制成啤酒,可供人类饮几亿年。这说明什么问题?正好可用来说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种天然产物。人类不是发明了酒,仅仅是发现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学名是乙醇,分子式为C2H5OH),许多物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酒精;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将某些物质转变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备产生这些条件的基础。
  我国晋代的江统在《酒诰》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在这里,古人提出剩饭自然发酵成酒的观点,是符合科学道理及实际情况的。江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总之,人类开始酿造谷物酒,并非发明创造,而是发现。方心芳先生则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在农业出现前后,贮藏谷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会发霉和发芽,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些发霉发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时期的天然曲蘖,将之浸入水中,便发酵成酒,即天然酒。人们不断接触天然曲蘖和天然酒,并逐渐接受了天然酒这种饮料,于是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现代科学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剩饭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转变成了酒香浓郁的酒。在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无须经过液化和糖化,最易发酵成酒。
  2、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饮料酒
  人类有意识地酿酒,是从模仿大自然的杰作开始的.我国古代书籍中就有不少关于水果自然发酵成酒的记载。如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曾记载山梨被人们贮藏在陶缸中后竟变成了清香扑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问在《蒲桃酒赋》的序言中也记载道某山民因避难山中,堆积在缸中的蒲桃也变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籍中还有所谓“猿酒”的记载,当然这种猿酒并不是猿猴有意识酿造的酒,而是猿猴采集的水果自然发酵所生成的果酒。
  远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发酵生成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乳糖,极易发酵成酒,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们也有可能意外地从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一种“醴酪”,即是我国乳酒的最早记载。根据古代的传说及酿酒原理的推测,人类有意识酿造的最原始的酒类品种应是果酒和乳酒。因为果物和动物的乳汁极易发酵成酒,所需的酿造技术较为简单。
  3、谷物酿酒始于农耕时代还是先于农耕时代?
  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谷物酿酒起源于何时?我国最古老的谷物酒是属于哪类?对于后一个问题,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绍。
  谷物酿酒始于何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传统的酿酒起源观认为:酿酒是在农耕之后才发展起来的,这种观点早在汉代就有人提出了,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说:“清盎之美,始于耒耜”。现代的许多学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认为是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粮食后,才开始酿酒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谷物酿酒先于农耕时代,如在1937年,我国考古学家吴其昌先生曾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我们祖先最早种稻种黍的目的,是为酿酒而非做饭……。吃饭实在是从饮酒中带出来。”这种观点在国外是较为流行的,但一直没有证据。时隔半个世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家索罗门•卡茨博士发表论文,又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人们最初种粮食的目的是为了酿制啤酒,人们先是发现采集而来的谷物可以酿造成酒,而后开始有意识地种植谷物,以便保证酿酒原料的供应。该观点的依据是:远古时代,人类的主食是肉类不是谷物,即然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不是谷物,那么对人类种植谷物的解释可能也可另辟溪径。国外发现在一万多年前,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酿造谷物酒,而那时,人们仍然过着游牧生活。
  综上所述,关于谷物酿酒的起源有二种主要观点,即:先于农耕时代、后于农耕时代。新的观点的提出,对传统观点进行再探讨,对酒的起源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极有意义的。




酒文化——酒的酿造

概论:
  我国的酿酒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发酵阶段,经历数千年,传统发酵技术由孕育,发展乃至成熟。即使在当代天然发酵技术并未完全消失。其中的一些奥秘仍有待于人们去解开。人们主要是凭经验酿酒,生产规模一般不大,基本上是手工操作。酒的质量没有一套可信的检测指标作保证。
  第二阶段是从民国开始的,由于引入西方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知识后,传统酿酒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懂得了酿酒微观世界的奥秘,生产上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机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质量更有保障。

第一章 中国古代黄酒的酿造

$1、概述
  中国的黄酒,也称为米酒(ricewine),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

一、黄酒酿造原料: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学名:Setaria italica,在古代,是秫、梁、稷、黍的总称,有时也称为梁,现在也称为谷子,去除壳后的叫小米)。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由于宋代开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南方数省,南宋时期,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目前黄酒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大连等地也有少量生产。

二、黄酒的名称
  黄酒属于酿造酒,酒度一般为15度左右。
  黄酒,顾名思义是黄颜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将黄酒这一名称翻译成“Yellow Wine”.其实这并不恰当。黄酒的颜色并不总是黄色的,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并不成熟之时,酒是呈混浊状态的,当时称为“白酒”或浊酒。黄酒的颜色就是在现在也有黑色的,红色的,所以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黄酒的实质应是谷物酿成的,因可以用“米”代表谷物粮食,故称为“米酒”也是较为恰当的。现在通行用“Rice Wine”表示黄酒。
  在当代黄酒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酒(不包括蒸馏的烧酒),都可归于黄酒类。黄酒虽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但民间有些地区对本地酿造、且局限于本地销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称谓,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如硬要说它们是黄酒,当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统称,在蒸馏酒尚未出现的历史时期,“酒”就是酿造酒。蒸馏的烧酒出现后,就较为复杂了,“酒”这一名称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在一些场合下,也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当时的酒分为三大类:酒,烧酒,葡萄酒。其中的“酒”这一节,都是谷物酿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又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毕竟还应有一个只包括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因此,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专用名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黄酒”,在明代可能是专门指酿造时间较长、颜色较深的米酒,与“白酒”相区别,明代的“白酒”并不是现在的蒸馏烧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白曲和白水酿造而成的、酿造时间较短的酒,酒色混浊,呈白色。酒的黄色(或棕黄色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份与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应,产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制成的色素(称“糖色”)加深其颜色。在明代戴羲所编辑的《养余月令》卷十一中则有:“凡黄酒白酒,少入烧酒,则经宿不酸”。从这一提法可明显看出黄酒、白酒和烧酒之间的区别,黄酒是指酿造时间较长的老酒,白酒则是指酿造时间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糖化发酵剂)。在明代,黄酒这一名称的专一性还不是很严格,虽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谷物酿造酒,但起码南方各地酿酒规模较大的,在酿造过程中经过加色处理的酒都可以包括进去。到了清代,各地的酿造酒的生产虽然保存,但绍兴的老酒、加饭酒风糜全国,这种行销全国的酒,质量高,颜色一般是较深的,可能与“黄酒”这一名称的最终确立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清朝皇帝对绍兴酒有特殊的爱好。清代时已有所谓“禁烧酒而不禁黄酒”的说法。到了民国时期,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已基本确定下来。黄酒归属于土酒类(国产酒称为土酒,以示与泊来品的洋酒相对应)。
  我国的酿酒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发酵阶段,经历数千年,传统发酵技术由孕育,发展乃至成熟。即使在当代天然发酵技术并未完全消失。其中的一些奥秘仍有待于人们去解开。人们主要是凭经验酿酒,生产规模一般不大,基本上是手工操作。酒的质量没有一套可信的检测指标作保证。
  第二阶段是从民国开始的,由于引入西方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知识后,传统酿酒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懂得了酿酒微观世界的奥秘,生产上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机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质量更有保障。

$2、汉代以前的酿酒技术
  由于年代遥远,汉代以前的酿酒技术状况究竟是如何发展的,恐怕很难还其真实面貌,只能从零星文字资料和考古资料加以推测。

一、从远古时期酿酒器具看酿酒:
  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酿造技术,只能从其酿造器具加以分析。有幸的是,197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了距今五千年的成套酿酒器具,为揭开当时的酿酒技术之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这套酿酒器具包括煮料用的陶鼎,发酵用的大口尊,滤酒用的漏缸,贮酒用的陶瓮,同处还发现了饮酒器具,如单耳杯,觯形杯,高柄杯等,共计100余件。据考古人员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职业酿酒者。(王树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酿酒”,《中国烹饪》,1987年第9期)。
  1974年和1985年,考古人员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发现了一处完整的商代中期的酿酒作坊。其中的设施情况也类似于大汶口文化时期。
  从酿酒具器的配置情况看,远古时期,酿酒的基本过程有谷物的蒸煮,发酵,过滤,贮酒。经过蒸熟的原料,便于微生物的作用,制成酒曲,也便于被酶所分解,发酵成酒,再经过滤,滤去酒糟,得到酒液(也不排除制成的酒醪直接食用)。这些过程及这些简陋的器具是酿酒最基本的要素。与古埃及第五王朝国王墓中壁画上所描绘的器具类型基本相同。由于酿酒器具的组合中,都有供煮料用的用具(陶鼎或将军盔),说明酿酒原料是煮熟后才酿造的,进一步可推测在五千年前,用酒曲酿酒可能是酿酒的方式之一。因为煮过的原料基本上不再发芽,使其培养成酒曲则是完全可能的。根据酿酒器具的组合,当然也不能排除用蘖法酿醴这种方式。
  《黄帝内经•灵枢》中有一段话,也说明远古时代酿酒,煮熟原料是其中的一个步骤。其文是:“酒者,……,熟谷之液也。”在《黄帝内经•素问》中的“汤液醪醴论”中,“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则完,稻薪则坚”。这也说明酿造醪醴,要用稻薪去蒸煮稻米。总之,用煮熟的原料酿酒,说明用曲是很普遍的。曲法酿酒后来是我国酿酒的主要方式之一。当然《黄帝内经》是后人所作,其中一些说法是否真的能反映远古时期的情况,还很难确认。

二、商周的酿酒:
  1、商代
  商代贵族饮酒极为盛行,从已发掘出来的大量青铜酒器可以证实。当时的酒精饮料有酒、醴和鬯。
  用蘖法酿醴(啤酒)在远古时期也可能是我国的酿造技术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对醴和蘖都有记载。这方面的内容可参考第一章酒的起源部分。
  2、《周礼》中的“五齐”、“三酒”
  西周王朝建立了一整套机构对酿酒,用酒进行严格的管理。首先是这套机构中,有专门的技术人材,有固定的酿酒式法,有酒的质量标准。正如《周礼•天官》中记载:“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五齐”可理解为酿酒过程的五个阶段,在有些场合下,又可理解为五种不同规格的酒。
  “三酒”,即事酒,昔酒,清酒。大概是西周时期王宫内酒的分类。事酒是专门为祭祀而准备的酒,有事时临时酿造,故酿造期较短,酒酿成后,立即就使用,无需经过贮藏。昔酒则是经过贮藏的酒。清酒大概是最高档的酒,大概经过过滤,澄清等步骤。这说明酿酒技术较为完善。因为在远古很长一段时间,酒和酒糟是不经过分离就直接食用的。
  3、《礼记》中的“六必”
  反映秦汉以前各种礼仪制度的《礼记》作于西汉,现有东汉郑玄注本。其中记载了至今仍被认为是酿酒技术精华的一段话:“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忒(《礼记•月令》)。”“六必”字数虽少,但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全面,缺一不可,是酿酒时要掌握的六大原则问题。从现在来看,这六条原则仍具有指导意义。
  4、远古时期的酎酒
  “酎”是远古时代的一种高级酒。《礼记•月令》中有:“孟秋之月,天子饮酎”。按《说文解字》的解释,酎是三重酒。三重酒是指在酒醪中再加二次米曲呢,还是再加二次已酿好的酒呢?记载中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但酎酒的特点之一是比一般的酒更为醇厚,故二种可能性都有。但从先秦时代《养生方》中的酿酒方法来看,在酿成的酒醪中分三次加入好酒,这很可能就是酎的酿法。

三、最古老的酿酒工艺记载
  商代的甲骨文中关于酒的字虽然有很多,但从中很难找到完整的酿酒过程的记载。对于周朝的酿酒技术,也仅能根据只言片语加以推测。
  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可看到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酿酒工艺记载。
  其中有一例“醪利中”的制法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由于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较为完整的酿酒工艺技术文字记载,而且书中反映的事都是先秦时期的情况,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大致过程如下:


    药材─→切碎─→浸泡(煮)取汁→浸曲←(水)
                │  ↓
                │  混合←米饭←蒸煮←米
                └———→↓
                  发酵
                  ↓
                  酒醪←药材
                  ↓
              好酒→继续发酵
                  ↓
                  药酒

  从上可以发现先秦时期的酿酒有如下特点:采用了两种酒曲,酒曲先浸泡,取曲汁用于酿酒。发酵后期,在酒醪中分三次加入好酒,这就是古代所说的“三重醇酒”,即”酎酒“的特有工艺技术。

$3、汉朝至隋朝的酿酒技术

一、汉代酿酒技术
  秦汉以来,由于政治上的统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酿酒业的兴旺提供了物质基础。
  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一幅汉代的画像石有一幅庖厨图,图中的一部分为酿酒情形的描绘,把当时酿酒的全过程都表现出来了。一人跪着正在捣碎曲块,旁边有一口陶缸应为曲末的浸泡,一人正在加柴烧饭,一人正在劈柴,一人在甑旁拨弄着米饭,一人负责曲汁过滤到米饭中去,并把发酵醪拌匀的操作。有两人负责酒的过滤,还有一人拿着勺子,大概是要把酒液装入酒瓶。下面是发酵用的大酒缸,都安放在酒垆之中。大概有一人偷喝了酒,被人发现后,正在挨揍。酒的过滤大概是用绢袋,并用手挤干。过滤后的酒放入小口瓶,进一步陈酿。
  根据此图可以整理出东汉时期酿酒工艺路线是:
    酒曲块       酿酒原料
     ↓         ↓
    捣碎        蒸熟
     ↓         ↓
    浸曲        冷却
     ↓         ↓
    过滤曲汁───→入大口缸发酵(酒垆)
               ↓
              过滤
               ↓
           入小口酒瓶
  这一酿酒工艺路线,可以说是汉代及其以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酿酒的主要操作法。
  新汉王莽当权,恢复西汉时期酒的专卖,为此,制定了详细的酿酒原料的配比,即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出酒率220%,这个比例与现在的也很接近。从中也可看出,酒曲的用量很大(占酿酒用米的50%),这说明酒曲的糖化发酵力不高。
  东汉末期,曹操发现家乡已故县令的家酿法(九酝春酒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将此方献给汉献帝。这个方法是酿酒史上,甚至可以说是发酵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这种方法,现代称为“喂饭法”。在发酵工程上归为“补料发酵法”(Feed-batch fermentation )。补料发酵法后来成为我国黄酒酿造的最主要的加料方法。《齐民要术》中的酿酒法就普遍采用了这种方法。
  “九酝春酒法”就是在一个发酵周期中,原料不是一次性都加入进去,而是分为九次投入。《齐民要术》收录了此法,该法先浸曲,第一次加一石米,以后每隔三天加入一石米,其加九次。曹操自称用此法酿成的酒质量很好。故向当时的皇帝推荐此法。
  《齐民要术》中的补料法除了上述的“递减补料法”外,还有“递增补料法”。如“法酒第六十七”国的“▓▓米酒法”,第一次加料3斗三升,第二次加六斗六升,第三次加一石三斗二升,第四投加料二石六斗四升。最重要者应是根据曲热强盛决定加料量。
  汉代开始采用喂饭法,从酒曲的功能来看,说明酒曲的质量提高了。这可能与当时普遍使用块曲有关。块曲中根霉菌和酵母菌的数量比散曲中的相对要多。由于这两类微生物可在发酵液中繁殖,因此,曲的用量没有必要太多,只需逐级扩大培养就行了。喂饭法的方法故在本质上来说也具有逐级扩大培养的功能。《齐民要术》中神曲的用量很少,正说明了这点。
  据《西京杂记》:“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做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曰九酝,一名醇酎”。

二、《齐民要术》中的酿酒技术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写下了不朽名著《齐民要术》,这是一部农业技术专著,作为农副业产品之一的酒的生产技术占有一定的篇幅。其中有八例制曲法,四十余例酿酒法。所收录的实际上是汉代以来各地区(以北方为主)的酿酒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酿酒技术总结。酿酒技术路线与前面所总结的汉代酿酒路线大致相同。但是更为可贵的是《齐民要术》中总结了许多酿酒技术的原理,这些原理在现代仍然起着指导意义。
  1、用曲的方法
  用酒曲酿酒是我国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是糖化发酵剂,在古代,将其看作发酵的引物。在古时,酿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成这种引物,酒曲的使用是否得当往往决定酿酒的成败。因为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接种微生物的,极易污染杂菌。
  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待酒曲发动后(即待曲中的酶制剂都溶解出来并活化后),过滤曲汁,再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称之为浸曲法;另一种是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这不妨称之为“曲末拌饭法”。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饭法更为古老。浸曲法大概是从蘖(谷芽)浸泡糖化发酵转变而来的。浸曲法在汉代甚至在北魏时期都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这可从《齐民要术》中广泛使用浸曲法得出这一结论。
  古代懂得浸曲之水应根据不同的季节而应分别处理。冬季酿酒取来的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后,气温较高,水不干净,需将水煮沸,沸水也不能直接浸曲,需冷却后才能浸曲(沸水会将曲中的微生物烫死,酶也会失活)。
  浸曲,也有讲究,应根据季节,水温确定浸曲时间。以保证浸曲的效果。
  2、酸浆的使用
  酿酒酵母菌喜欢在较酸的环境中生长,其生长最适pH值最好在4.2-5.0之间。有些微生物如细菌则在中性的pH环境下较易生长。在较低的pH环境下会受到抑制。米饭加水后,其pH往往不在4.2-5.0的范围内。为克服这一矛盾,古人除了选择酿酒时间多在温度较低的冬季进行之外,还采用了即大胆,又明智的“以酸治酸”的策略:酸浆法。本来酿酒所忌讳的就是酒变酸了。但是古人巧妙地利用先酸化后酿酒的策略,使酒醪中的酸性环境有利于的益的酵母菌生长,不利于腐败菌(细菌)的生长,反而可以抑制酒的酸败。最早记载此法的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中有三例酿酒法采用了酸浆法。
  3、固态及半固态发酵法
  我国黄酒酿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发酵醪液中固体物质的浓度较高。与国外的葡萄酒发酵,啤酒发酵相比,这一特点就更加明显。啤酒也是采用谷物作原料,其糖化醪中麦芽与水之比为1:4.3左右。威士忌的糖化醪则为1:5左右。
  《汉书•平当传》如淳注:“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黍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一斗米出酒一斗,可见酿酒时原料米在发酵醪液中的浓度肯定是很高的。
  新汉王莽时期规定的酿酒米曲酒之间的比例为2:1:6.6。这一比例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发酵醪中的固体物质浓度也大大高于啤酒的发酵醪。
  《齐民要术》中的酿酒法的发酵醪液的固体物浓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浓度极高的如:▓▓米酎酒和▓▓米酒。固体物质与水之比为1:0.7-0.8,居中的是1:1左右的。最稀的则是夏鸡鸣酒,约为1:3。这种酒发酵时间不到24小时,晚间下酿,次日早晨出售,是比较淡泊的。但不管如何,绝大多数酒比啤酒要浓。
  从《齐民要术》的记载来看,用水量最少的酒是“▓▓▓▓米酒”(一种法酒),但实际上加水量最少,浓度最高的应是几种酎酒。酎酒酿造的特点是,不是采用常见的浸曲法,原料也不是采用常见的蒸煮方式,而是先磨成粉末,再蒸熟。曲末与蒸米粉拌匀,入缸发酵,几乎近于固态发酵。酎酒酿法的又一特点是酿造时间长达七八个月,而且基本上是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发酵的,即当米粉加曲末用少量的水调匀后,即装入瓮中,更加以密封,不使漏气。由于基本上隔绝了外来氧气的界入,发酵始终处于厌氧状态。有利于酒精发酵。这种方法酿造的酒,酒的颜色如麻油一样浓厚,先能饮好酒一斗者,唯禁得升半,饮三升大醉,不浇,必死,凡人大醉酩酊无知,……,一斗酒,醉二十人。得者无不传饷。”
  5、温度的控制
  古人与现代人在温度这个物理量上无非是表达方式的不同,确切地说古人不是用数值表示,而是用人的体温或沸水的温度做为参照,来大致确定酿造时应控制在什么温度的范围内。我国人民在酿酒过程中已掌握了各关键环节的温度控制要点,这在《齐民要术》中得到了较完整的体现。这就是浸曲时温度的控制;摊饭时温度的控制;维持适当的发酵温度。
  6、酿酒的后道处理技术
  到北魏时期,酿酒的后道处理技术仍然是比较简单的。从东汉的画像石上的”庖厨图上可看出,酒的过滤是采用绢袋自然过滤后再加上用手挤压。
  《齐民要术》中提到了“押酒”法。但如何“押”则不甚清楚。如在“粳米法酒”中是这样做的:“令清者,以盆盖,密泥封之,经七日,便极清澄,接取清者,然后押之”。首先是任酒液自然澄清,取上清酒液后,下面的酒糟则用押的方法进一步取其酒液。在古汉字中,“押”通“压”,应是用重物从上往下压。才能把酒糟压干。可能会使用压板和某种过滤介质作为配合,把酒糟压下去,稍清的酒液又显示出来。不知当时是否有专用的木质压榨工具。

$4、唐宋期间的酿酒技术

一、文献资料简述
  唐代和宋代是我国黄酒酿造技术最辉煌的发展时期。酿酒行业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之后,传统的酿造经验得到了升华,形成了传统的酿造理论,传统的黄酒酿酒工艺流程,技术措施及主要的工艺设备至迟在宋代基本定型,唐代留传下来完整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较少,但散见于其它史籍中的零星资料则极为丰富。宋代的酿酒技术文献资料则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在我国古代酿酒历史上,学术水平最高,最能完整体现我国黄酒酿造科技精华,在酿酒实践中最有指导价值的酿酒专著是北宋末期成书的《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共分为三卷,上卷为“经”,其中总结了历代酿酒的重要理论,并且对全书的酿酒,制曲作了提纲契领的阐述。中卷论述制曲技术,并收录了十几种酒曲的配方及制法。下卷论述酿酒技术。《北山酒经》与《齐民要术》中关于制曲酿酒部分的内容相比,显然更进了一步,不仅罗列制曲酿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其中的道理进行了分析。因而更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如果说《北山酒经》是阐述较大规模酿酒作坊的酿酒技术的典范,那么与朱肱同一时期的苏轼的《酒经》则是描述家庭酿酒的佳作。苏轼的《酒经》言简意骇,把他所学到的酿酒方法在数百字的《酒经》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了。苏轼还有许多关于酿酒的诗词,如“蜜酒歌”,“真一酒”,“桂酒”。
  北宋田锡所作的《麴本草》中,载有有大量的酒曲和药酒方面的资料,尤为可贵的是书中记载了当时暹罗(今泰国所在)的烧酒,为研究蒸馏烧酒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大概由于酒在宋代的特殊地位,社会上迫切需要一本关于酒的百科全书方面的书,北宋时期的窦苹写了一本《酒谱》,该书引用了大量与酒有关的历史资料,从酒的起源,酒之名,酒之事,酒之功,温克(指饮酒有节),乱德(指酗酒无度),诫失(诫酒),神异(有酒有关的一些奇异古怪之事),异域(外国的酒),性味,饮器和酒令这十几个方面对酒及与酒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描述。
  大概成书于南宋的《酒名记》则全面记载了北宋时期全国各地一百多种较有名气的酒名,这些酒有的酿自皇亲国戚,有的酿自名臣,有的出自著名的酒店,酒库,也有的出自民间,尤为有趣的是这些酒名大多极为雅致。

二、《北山酒经》中的酿酒理论
  《北山酒经》借用“五行”学说解释谷物转变成酒的过程。
  “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在《北山酒经》中,朱肱则用“五行”学说阐述谷物转变成酒的过程。朱肱认为:“酒之名以甘辛为义,金木间隔,以土为媒,自酸之甘,自甘之辛,而酒成焉(酴米所以要酸也,投▓▓▓所以要甜也)。所谓以土之甘,合水作酸,以水之酸,合土作辛,然后知投者,所以作辛也。”
  “土”是谷物生长的所在地,“以土为媒”,可理解为以土为介质生产谷物,在此“土”又可代指谷物。“甘”代表有甜味的物质,以土之甘,即表示从谷物转变成糖。“辛”代表有酒味的物质,“酸”表示酸浆,是酿酒过程中必加的物质之一。整理朱肱的观点,可发现当时人们关于酿酒的过程可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之:

     土→谷物→甘—→辛
       ↓  ↑ ↑
     水———→酸—┘

  在这一过程中可明显地看到酿酒可以分成二个阶段,即先是谷物变成糖(甘),然后由糖转变成酒。(甘变成辛)。
  现代酿酒理论阐明了谷物酿酒过程的机理和详细步骤。从大的方面来说也是分为二个阶段,其一是由淀粉转变成糖的阶段,由淀粉酶,糖化酶等完成;其二是由糖发酵成酒精(乙醇)的阶段,由一系列的酶(也称为酒化酶)完成。
  现代理论和古代理论二者是相通的,只不过前者是从分子水平和酶作用机理来阐述的,后者是从酒的口感推论出来的。

三、《北山酒经》中的酿酒技术
  《北山酒经》中的黄酒酿造技术是较为完善的。一方面,它继承并完善了远古的古遗六法(即《礼记》中的“六必”),继承了北魏《齐民要术》中酿酒科技的精华,另一方面,在经过广大劳动人民数百年的实践之后,人民又创造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北山酒经》对这些做了全面的总结。《北山酒经》虽然记载了一些酿酒的配方,方法。但这部著作的可贵之外在于阐述传统酿酒理论。不仅说明如何做,更为重要的是阐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根据《北山酒经》的记载,可将主要的酿酒过程整理如下:
      浸米,烫米,蒸煮
          ↓
    合酵,酒曲→酴米(主发酵)←酸浆
          ↓
    甜糜(酒曲)→投▓▓(喂饭发酵)
          ↓
          压榨→酒糟→再次发酵(冷泉酒)
          ↓
          澄清
          ↓
          煮酒(或火迫酒)
          ↓
         成品酒
  《北山酒经》在阐明古代酿酒传统技术的同时,还反映了宋代酿酒的一些显著特点及技术进步:
  1、酸浆的普遍使用
  《齐民要术》中的四十例酿酒法,仅有三例提到了酸浆的使用。这说明那时酸浆的应用并不普遍。人们在认识上也没有把酸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北山酒经》中,把酸浆的应用看作是酿酒的头等大事。酸浆的制法也有多种形式。《北山酒经》中总结了三种酸浆的制法。一种是用小麦煮粥而成的,效果最好;也有用水稀释醋制成的;最常用的是用浸米水煮沸后用葱椒煎熬后得到的。
  2、“酴米”,“合酵”与微生物的扩大培养技术
  “酴米”和“合酵”是《北山酒经》中的两个专门术语。用现代的话来说,“合酵”就是菌种的扩大培养,相当于现在的一级种子培养和二级种子培养;“酴米”就是酒母。“酴米”是三级种子。从《北山酒经》中的记述看来,这样精细的菌种扩大培养技术,早在八百多年前,就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人们对微生物却仍然是混然无知。
  上述合酵制造及使用步骤可用下图表示全过程。
    醅面(即酒醅的表层)
        ↓
     曲末→拌匀
        ↓
        阴干(也可免去,或用阴干的酵作引子)
        ↓
     曲末→合酵←放冷←煮粥←酸浆烫过的米←酸浆
        ↓
        培养(八小时)
        ↓
      入酿饭发酵
  《北山酒经》中酴米的酿造过程是:
    卧浆→煎浆→浓浆         曲 合酵
          ↓          ↓  ↓
       淘米→汤(烫)米→蒸煮→摊冷→加曲,混和→酴米
  从上述过程可看出酴米的制造过程也相当于一个完整的酿酒过程,但其特点是突出了一个“酸”字。卧浆用来烫米,并一直留在米中,使米粒内部也吸透酸浆。因此酴米的酸度很大。杂菌繁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酴米酿造过程中的第二个特点是用曲量较大。有时,酒曲全部加在酴米酿造中,有时一部分曲是在补料时加入。
  3、投料
  东汉时盛行的九酿法,到了宋代,并不强调这么多的投料次数。一般为2-3次,投料依据同《齐民要术》中的“曲力相及”的理论,控制投料次数及投料量。《北山酒经》中提出了二点:一是补料要及时,二是补料的比例要恰当。
  4、压榨技术的新发展
  在北魏时代及其以前,酿酒的后道工序是较为简单的。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酿酒的专用器具种类增加,对于提高黄酒的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至迟在唐代,已有压榨酒用的专用设备。到了宋代,由于压榨设备的改进,压榨工艺技术的完善,压榨酒技术就基本成熟了。压榨设备有家庭用的,较为简单,也有较为复杂的,用于大型酒坊。
  《北山酒经》中有“上槽”一节。专门论述压酒操作。对榨酒设备虽没有作详细的描述,但从所叙述的榨酒操作过程中可了解当时所采用的榨酒设备的一些基本结构。
  榨具称为“槽”或“榨”。主体结构应是榨箱。酒醪置于其中。附件有“压板”,“砧”(捣衣石),“簟”(竹席)。酒醅可能是直接装入榨箱内,还未使用布袋盛酒醪。有可能使用滤布。
  在《北山酒经》中对榨酒工艺技术进行了阐述。这在酿酒技术史上是不多见的。其要点有:
  酒醪的成熟度应适当。在不同季节,酒的成熟度应不同。如在天寒时,酒须过熟;温凉并热时,须是合熟便压。
  在压榨过程中可能会发热,导致酒的酸败。
  压酒时,装料要均匀,压板上“砧”的位置要放正,所贵压得均干,并无箭(溅)失。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出酒率,减少损失。
  压榨后的酒,先装入经过热汤洗涤过的酒瓮。然后还需经过数天的自然澄清。并去除酒脚。“直候澄折得清为度,即酒味倍佳。”

四、煮酒灭菌技术
  黄酒是低度酿造酒,不宜长期保藏。古代一般选用冬天酿酒。夏天酿造的酒尽快饮掉或卖掉。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古代,加热杀菌技术并不是很迫切需要的。
  古代加热杀菌技术的采用,可能经历了“温酒”、“烧酒”,再发展到目的明确的“煮酒”。可能在汉代以前,人们就习惯将酒温热以后再饮,在汉代,已有温酒樽这种酒器。温酒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加热灭菌的功能。
  “烧酒”一词,最初出现于唐人的诗句中。由于诗句中并没有说明烧酒的具体制法,具体含义不清,留下千古之谜。唐朝房千里所著的《投荒杂录》和刘恂的《岭表录异记》也提到烧酒,而且讲述了其制法。实际上所谓“烧酒”就是一种直接加热的方式,而并不是蒸馏的方式。这两本书所记载的大同小异,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
  “火迫酒”的做法与上述的烧酒相同,在《北山酒经》叙述得较为详细,其过程是在酒瓮底侧部钻一孔,先塞住,酒入内后,加黄蜡少许,密闭酒瓮,置于一小屋内,用砖垫起酒瓮,底部放些木炭,点火后,关闭小屋,使酒在文火加热的情况下放置七天。取出后,从底侧孔放出酒脚(混浊之物)。然后供饮用。
  唐代的烧酒和宋代的火迫酒,都不是蒸馏酒,人们采用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加热,促使酒的成熟,促进酒的酯化增香,从而提高酒质。这种技术实际上还有加热杀菌,促进酒中凝固物沉淀,加热杀酶,固定酒的成分的作用。火迫酒的技术关键看来是文火缓慢加热,火力太猛,酒精都挥发了。火力太弱,又起不到上述所提的作用。从酒的质量来看,火迫酒胜于煮酒。书中说此酒“耐停不损,全胜于煮酒也”。
  虽说火迫酒质量优良,但生产时较为麻烦,时间也较长(七天)。作为大规模生产,显然火迫酒的这一套作法不大合适。相比之下煮酒较为简便易行。
  煮酒,可能就是从唐代的“烧酒”演变过来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唐代的烧酒是采用明火加热,宋代的煮酒是隔水煮。明确记载的煮酒工艺早在《北山酒经》问世之前就被采用。《宋史》卷185中“食货志”中有此记载。
  《北山酒经》中较详细地记述了煮酒技术,其方法是:将酒灌入酒坛,并加入一定量的蜡及竹叶等物,密封坛口,置于甑中,加热,至酒煮沸。
  煮酒的全套设备就是锅,甑和酒瓶。这说明是隔水蒸煮。这种配合是比较原始的。但与唐代的“烧酒”方式相比又有了进步。酒的加热总是在100℃的温度下进行,不致于突然升温,而引起的酒的突然涌出。即使有酒的涌出,也是少量的。
  《北山酒经》中关于煮酒的目的是明确的,即为了更长时间地保藏酒。避免酒的酸败。尽管当时人们并不了解酸败的原因何在。煮酒技术的采用,为酒的大规模生产,为避免酒的酸败损失,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于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其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我国煮酒加热技术的采用比西方各国要早七百多年。西方的啤酒和葡萄酒的保藏问题,也有类似发生酸败的问题。但在古代一直未得到解决。十九世纪中叶后,由于一些微生物学家的不懈努力,尤其是经过巴斯德的大量研究,发现引起酒酸败的根本原因是酒中除了能引起发酵的酵母菌外,还有杂菌存在。正是这些杂菌使酒发生酸败。通过多次试验,巴斯德发现只需将酒加热到60℃左右,并在此温度下维持一段时间,酒就不会酸败。此法用于啤酒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此法后流行于各国,被称为巴斯低温灭菌法。
  宋代时人们还认识到热杀菌并非避免酒酸败,长期保存酒的唯一可行方法。《北山酒经》中说:“大抵酒澄得清,更满装,虽不煮,夏月也可存留。”这个结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现代所采用的超滤技术,用孔径极细微的膜,可将酒中的细菌过滤去除,从原理上来说,与古人的是相同的。
  《北山酒经》中在煮酒工艺中还有一些至今仍价值的技术,如加入黄蜡(也称为蜂蜡)。其目的是消泡,酒液冷却后,蜡在酒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有隔绝空气的作用。
  五、黄酒的勾兑技术
  勾兑技术就是将几种风格不同的酒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从而得到一种风味更佳的酒。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一篇短文,“酒有和劲”,是目前已知最早论述黄酒勾兑技术的文章。寥寥数语,将黄酒的勾兑技术描述得生动而具体。
  其一,用于勾兑的原酒各有特色,但又都有所缺陷。合而为之,才能完美无缺。用较为柔和的酒,与酒度较高,口味较辛辣的酒酒混合,就得到了口味适中的酒。其二,两种原酒,要按一定的比例配合。

$5、元明清时期的酿酒技术

一、史料综述
  传统的黄酒生产技术自宋代后,有所发展,设备有所改进,以绍兴酒为代表的黄酒酿造技术精益求精,但工艺路线基本固定。方法没有较大的改动。由于黄酒酿造仍局限于传统思路之中,在理论上还是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因此一直到近代,都没有很大的改观。
  元明清时期,酿酒的文献资料较多,大多分布于医书,烹饪饮食书籍,日用百科全书,笔记,主要著作有:成书于1330年的《饮膳正要》,成书于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易牙遗意》和《墨娥小录》。《本草纲目》中关于酒的内容较为丰富,书中将酒分成米酒,烧酒,葡萄酒三大类,还收录了大量的药酒方;对红曲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其制法。明代的《天工开物》中制曲酿酒部分较为宝贵的内容是关于红曲的制造方法,书中还附有红曲制造技术的插图。清代的《调鼎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黄酒酿造技术。《调鼎集》本是一本手抄本,主要内容是烹饪饮食方面的内容,关于酒的内容多达百条以上,关于绍兴酒的内容最为珍贵,其中的“酒谱”,记载了清代时期绍兴酒的酿造技术。“酒谱”下设40多个专题。内容包含与酒有关的所有内容。如酿法,用具,经济。在酿造技术上主要的内容有:论水、论米、论麦、制曲、浸米、酒娘、发酵、发酵控制技术、榨酒、作糟烧酒、煎酒、酒糟的再次发酵、酒糟的综合利用、医酒、酒坛的泥头、酒坛的购置、修补、酒的贮藏、酒的运销、酒的蒸馏、酒的品种、酿酒用具等,书中罗列与酿酒有关的全套用具共106件,大至榨酒器,蒸馏器,灶,小至扫帚,石块,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一遗漏。有蒸饭用具系列,有发酵,贮酒用的陶器系列,有榨具系列,有煎酒器具系列,有蒸馏器系列等。
  清代许多笔记小说中保存了大量的与酒有关的历史资料,如《闽小记》记载了清初福建省内的地方名酒;《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中关于酒的内容多达十五条。
  明清有些小说中,提到过不少酒名,这些酒应是当时的名酒,因为在许多史籍中都得到了验证。如《金瓶梅词话》中提到次数最多的是“金华酒”。《红楼梦》中的“绍兴酒”,“惠泉酒”。清代小说《镜花缘》中作者借酒保之口,列举了七十多种酒名,汾酒,绍兴酒等都名列其中。有理由相信所列的酒都是当时有名的酒。
  二、传统黄酒的酿制
  传统的黄酒,分为四大类,以绍兴酒为例,以元红酒作为干酒的代表;以加饭酒作为半干酒的代表;以善酿酒作为半甜酒的代表;以香雪酒作为甜酒的代表。元红酒是最为常见的酒,加饭酒,是因为在配料中加大了投料量的比例,酒质较为醇厚,香气浓郁。善酿酒,相当于国外的强化酒,是在发酵过程中加入黄酒(所谓以酒代水冲缸),故酒度较高,因为酒精度的提高,发酵受到抑制,故残糖较高,因而为半甜酒。香雪酒则是在发酵过程中加入小曲白酒,酒度比善酿酒更高,残糖浓度也更高。
  1、元红酒的酿造工艺流程(干黄酒类型)

   清水       糯米       麦曲     淋饭酒母
   │         ↓        │       │
   ├—─—─—─—───────→浸米       │       │
   │    ┌────── ↓        │       │
   │    ↓     │        │       │
   │   浆水   蒸煮        │       │
   │    │    ↓         │       │
   │    │    推凉        │       │
   │    │    ↓         │       │
   │    └───→     ←─────────┘       │
   └───────────→ 落缸  ←──────────────────────┘
            ↓
           糖化发酵
            ↓
           后发酵
            ↓
           压榨→ 酒糟
            ↓
         糖色→澄清
            ↓
           煎酒
            ↓
           装坛
            ↓
           成品酒

  2、福建红曲酒的传统酿造工艺(甜型黄酒)

              糯米    米白酒
              ↓       │
              浸米     │
              ↓       │
              冲洗     │
              ↓       │
              蒸饭     │
              ↓       │
              淋水     │
  红  散  厦门    ↓       │
  曲  曲  白曲    复淋     │
  │   │  │      │      │
  └────┼────┘      │      │
     ↓         │      │
     粉        │      │
     碎        │      │
     │        ↓       │
     └──────────→ 搭窝      │
              ↓      │
   红曲──→水洗──→ 一次加酒←────────┤
              ↓      │
              翻醅     │
              ↓      │
              二次加酒←───┘
              ↓
              养醅
              ↓
              抽酒
              ↓
            ┌───────┐
            │    ↓
           酒液   酒糟
            │    ↓
            │   压榨
            │    ↓
            │   酒液
            ↓    │
            └────┬──┘
               ↓
               沉淀
               ↓
               灭菌
               ↓
               装坛
               ↓
               陈酿
               ↓
               勾兑
               ↓
               装瓶
               ↓
              成品酒



第二章 中国古代蒸馏酒的酿造

  由于酵母菌在高浓度酒精下不能继续发酵,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浓度一般不会超过20%。采用蒸馏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质,其挥发性不同的特点,可以将易挥发的酒精(乙醇)蒸馏出来,蒸馏出来的酒汽中酒精含量较高,酒汽经冷凝,收集,就成为浓度约为65-70%(v/v)的蒸馏酒。蒸馏器的采用是酿酒工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且蒸馏技术还可以用于其它行业。尤其是现代的石油工业广泛使用蒸馏器,这些都为现代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一节、古代蒸馏酒生产技术
  我国蒸馏酒的起源问题在第一章已有阐述,本节主要介绍传统的蒸馏酒生产技术发展情况。

一、蒸馏酒的传统发酵技术
  1、发酵容器
  发酵容器的多样性也是造成烧酒香型各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发酵容器分为陶缸和地窖两大类型。陶缸还有地缸(将缸的大部分埋入地面之下)和一般置放在室内的缸。
  自古以来,酒的发酵便离不开容器,黄酒发酵的容器多数为陶质容器,有的烧酒仍继承陶质容器发酵的传统。如南方的烧酒发酵容器几乎都是采用陶器。即使是象糟烧酒,也是如此。但自从出现蒸馏酒后,这一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地窖这一特殊的容器应运而生。所谓地窖发酵,就是掘地为窖,将原料堆积其中,让其自然发酵。此法创于何时,目前仍无公认的答案。四川省有的地区,据说有窖令达五,六百年的老窖。如果确实,则地窖的挖筑采用在明代之初(此资料来自四川省宜宾博物馆所提供的考古资料)。地窖分为泥窖、碎石窖和条石窖等多种类型。
  2、发酵工艺
  蒸馏酒的发酵工艺脱胎于黄酒发酵工艺。但由于蒸馏酒本身的特点,也形成了独特的发酵工艺技术。
  (1)与黄酒类似的米烧酒发酵工艺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简单地记载了当时蒸馏酒的生产方法,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与黄酒类似的发酵方法,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道蒸馏工艺。该书记载:“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简言之,就是用黄酒发酵常用的一些原料,在酒瓮中发酵7天,然后用甑蒸馏。所以说,这是类似于黄酒的发酵工艺。
  明末清初写成的《沈氏农书》中记载了一例大麦烧酒方法,从中可知当时南方的烧酒酿造法类似于黄酒的酿造方法。发酵是在陶缸中进行,采用固态发酵。发酵时间为七天,最后增加了一道蒸馏工艺。
  南方的米烧酒,如著名的桂林三花酒,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仍基本上采用上述方式,前期是固态,主要进行扩大培菌与糖化过程,下缸约1天后,加水进行半液态发酵。发酵时间约为七天,其工艺流程为:
       水        药小曲粉
       ↓         ↓
    大米→淋→蒸煮→摊冷→加曲拌料→下缸→加水,发酵→蒸馏→陈酿→包装
  现在称之为“清渣法”的酿造工艺直接继承了以上工艺,稍有不同的是采用二次发酵,即第一次将发酵成熟的酒醅从缸中挖出,不加新粮,只加少许清蒸辅料,单独蒸酒,蒸馏后的酒糟经冷却,加曲后入缸再次发酵,发酵28天左右,再出缸蒸馏,酒糟作饲料用。发酵容器仍是陶缸。在清代,汾酒可能就是采用这种工艺,汾酒成为清代时期烧酒的姣姣者之一。
  (2)混蒸续渣法发酵工艺
  续渣法可视为循环发酵法,此法的特点是酒醅或酒糟经过蒸馏后,一部分仍入窖(或瓮)发酵,同时加入一定数量的新料和酒曲;还有一部分则丢弃不用。初始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可能是节约粮食,同时反复发酵的酒质量也较好。
  续渣法则是后来才形成的。但续渣法起源于何时,也至今未有定论。前面所提到的四川宜宾地区的杂粮酒秘方中,最后一句是“糟糠拌料天锅蒸”。这句话明确表明当时采用了酒糟,糠和原料三部分混合后进行蒸馏和蒸煮。这是典型的混蒸混烧的续渣法。采用续渣法的主要优点是原料经过多次发酵,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经过多次发酵,也有利于积累酒香物质。在蒸馏的同时,又对原料加以蒸煮,可把新鲜原料中的香气成分带入酒中。加和谷糠作填充剂,可使酒醅保持疏松,有利于蒸汽流通,在发酵时,谷糠也起到了稀释淀粉浓度,冲淡酸度,吸收酒精,保持浆水的作用。加入谷糠作填充剂的作法起码在明末清初就采用了,最早的文字记载见《沈氏农书》。在《调鼎集》记载的“糟烧”生产过程中,也有类似的做法。
  (3)茅台酒工艺
  烧酒中最著名的是茅台酒。1936年编修的《续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酒,……,出仁怀县茅台村,黔省称第一……。法纯用高梁作沙,煮熟和小麦曲三分,纳粮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烤之,即烤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轮曰燧沙,六七轮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终乃得酒可饮。”
  以上记载虽简单,但茅台酒所特有酿造工艺却跃然纸上。近代对茅台酒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整理,其过程如下所述:
  茅台酒生产,采用高梁为原料,并且称之为“沙”。一年一个周期,只投料两次,第一次称为下沙投料,第二次为糙沙,各占投料量的50%。
  第一次投料,先经热水润料后,加入5-7%的母糟(即上一年最后一轮发酵出窖未经蒸酒的优质酒醅),进行混蒸(蒸粮蒸酒同时进行),冷却后堆积发酵,入窖发酵一个月。
  第二次原料料经粉碎,润料后,加入等量的上述酒糟进行混蒸,蒸馏后所得到的第一次酒称为“生沙酒”,全部泼回原酒醅中,摊冷后,加上一批蒸馏得到的尾酒,再加曲入窖发酵一个月。
  发酵成熟的酒醅经蒸馏,得到第二次的蒸馏酒,称为“糙沙酒”。酒头部分单独贮存,用于勾兑,酒尾则仍泼回酒醅中重新发酵。酒醅经摊冷,加酒尾,酒曲,堆积后再入窖发酵一个月,蒸馏,从此周而复始,再分别发酵,蒸馏。总共要经过八次发酵,八次蒸酒,第三次蒸馏得到的酒称为“生沙酒”,第四、五、六次所蒸馏得到的酒统称为“大回酒”,第七次蒸馏所得到的称为“小回酒”,第八次蒸馏得到的称为“追糟酒”。其中最后七次蒸馏出来的酒作为产品分别入库,再行勾兑。

二、传统的蒸馏器
  在第一章讨论蒸馏酒的起源时,曾简单地谈到我国初期的蒸馏器。我国的蒸馏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其主要结构可分为四大部分:釜体部分,用于加热,产生蒸汽;甑体部份,用于酒醅的装载。在早期的蒸馏器中,可能釜体和甑体是连在一起的,这较适合于液态蒸馏。冷凝部分,在古代称为天锅,用来盛冷水,酒汽则盛水锅的另一侧被冷凝;酒液收集部分,位于天锅的底部,根据天锅的形状不同,酒液的收集位置也有所不同。如果天锅是凹形,则酒液汇集器在天锅的正中部位之下方;如果天锅是凸形(穹状顶),则酒液汇集器在甑体的环形边缘的内侧。
  东汉的蒸馏器:该蒸馏器为青铜所制,通高53.9 cm,分为甑体和釜体两部分。甑体有储料室和凝露室,还有一导流管。从器形结构来看,应属于蒸馏器,上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用该蒸馏器还蒸出了酒度为26.6-20.4的酒。
  我国的蒸馏器的基本结构特点可从东汉的这一青铜蒸馏器得到反映。大致可分为釜体(加热或装料部分),甑体(装料或蒸汽挥发),冷凝器部分,冷凝液收集部分和冷凝液导出部分。这一器形结构一直延续至今。与外国的蒸馏器有较明显的区别。
  宋代的蒸馏器:关于宋代蒸馏器的史料有三条,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器形。
  《丹房须知》的蒸馏器“抽汞器”,下部是加热用的炉,上面有一盛药物的密闭容器,在下部加热炉的作用下,上面密闭容器内的物质挥发成蒸汽。在此容器上有一旁通管,可使内部的水银蒸汽流入旁边的冷凝罐中。
  南宋周去非在1178年写成的《岭外代答》中记载了一种广西人升练“银朱”的用具。从记载文字中可对其结构作出推测。这种蒸馏器的基本结构与《丹房须知》中的大致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则在于顶部安一管子。
  南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五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可推测花露在器内就冷凝成液态了。说明在甑内还有冷凝液收集装置,冷却装置可能在包括在这套装置中。
  金元时期的蒸馏器:1975年在河北承德地区青龙县发掘出的金代铜制蒸馏器结构如图所示。
  无独有偶,无代朱德润在《轧赖机酒赋》中描述的一种蒸馏器,据我们分析,正好与上述金代的蒸馏烧锅结构相同。
  明清以来的蒸馏器的结构如何,大概可从民国时期的资料得到一些启示。基本结构与宋金元时代的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主要是蒸馏器的容积增大了,适用于固态蒸馏的蒸馏器发展得更加完善。下面是几例近代的蒸馏器图形。
  广西地区用来蒸馏小曲酒的“土甑”,酒蒸汽引出蒸馏器后在另外的冷却器中冷却。这实际上由天锅,甑体和地锅所组成的蒸馏器。所谓天锅,是盛冷却水的锅,置于最顶部,甑体内置酒醅,地锅内盛水。
  据民国时期的著作,广泛使用的传统蒸馏器有如图4-6所示的几种类型。

三、蒸馏工艺技术
  (1)、液态蒸馏和固态蒸馏:最早的蒸馏方式可能是液态蒸馏。也可能是固态蒸馏法。但在元代的《饮膳正要》,《轧赖机酒赋》及《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所记载的的蒸馏方式都是液态法。液态法是最为简单的方法。元代时的葡萄烧酒,马奶烧酒都属于液态蒸馏这一类型。固态法蒸馏烧酒的历史演变情况不详,但固态法蒸馏花露的最早记载是在南宋《游宦纪闻》。另外据考古工作者分析,挖掘出来的金代铜烧酒锅是采用固态蒸馏。
  (2)、冷却和酒液的收集:蒸馏时,酒汽的冷却及蒸馏酒液的收集是重要的操作。我国传统的蒸馏器有两种冷却方式。一种是把蒸馏出来的酒蒸汽引至蒸馏器外面的冷却器中冷却后被收集。或让蒸馏出来的酒汽在蒸馏器上部内壁自然冷却。最古老的冷却方法见于元代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的“南番烧酒法”,另一种是在蒸馏锅上部的冷凝器(古称天锅,天湖)中冷却,酒液在蒸馏锅内的汇酒槽中汇集,排出后被收集。如《调鼎集》中记载:“天湖之水,每蒸二放,三放不等,看流酒之长短,时候之冷热,大约花散而味淡即止。”
  (3)、看酒花与分段取酒:我国人民起码在十六世纪就懂得在蒸馏时,蒸馏出来的酒的质量是随蒸馏时间发生变化的。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烧酒,……,面有细花者为真,小便清者,以头烧酒饮之,即止。”这里所说的“酒花”并非酿造啤酒时所用的香料植物酒花,而是在蒸馏时或烧酒经摇晃后,在酒的表面所形成的泡沫。由于酒度不同,或由于酒液中其它一些成分的种类含量不同,酒的表面张力也有所不同。这会通过起泡性能的差异而表现出来。古人通过看酒花就可大致确定烧酒的质量,从而决定馏出物的舍取。在商业上则用酒花的性状来决定酒的价钱。因此酒花成了度量酒度酒质的客观标准。《调鼎集》中总结道:“烧酒,碧清堆细花者顶高,花粗而疏者次之(名曰'朝奉花'),无花而浑者下之。”传统的茅台酒的酒花可分为:鱼眼花,堆花,满花,碎米花,和圈花。汾酒的酒花则分为:大花,小花,云花,水花和油花。名称各异,有一些内容实际上是相同的。在古代,还没有酒精度的概念,至到民国时,由于当时科技并不发达,酒度计的使用不普遍,为了便于民间烧酒作坊统一看酒花的标准,当时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方心芳先生创造了一种方法,力图把酒花与酒度联系起来。这套方法规定了酒花的定义,测验方法及单位,并明确了测量时的标准条件,得到了计算公式。
  古代由于掌握了看酒花的方法,分段取酒便有了可靠的依据。《本草纲目》中所说的“头烧酒”就是蒸馏时首先流出来的酒。“头烧酒”的概念与现在所说的“酒头”稍有不同。古代取酒,一般为二段取酒。头烧酒质量较好,第二段取的酒,质量明显较差。头烧酒和第二次取酒的数量比为3:1。如《沈氏农书》中的大麦烧酒,头烧酒为15斤,次酒为5斤。现代一般分为三段,中间所取的部分作为成品酒,酒头,酒尾不作为成品酒。即所谓的“掐头去尾,中间取酒。”酒头可作为调味酒或重新发酵。酒尾也重新发酵。

四、风格多样的蒸馏酒
  从文史资料的角度考察,古代的蒸馏酒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如在明代,蒸馏酒就起码分为二大流派,一类为北方烧酒,一类为南方烧酒。《金瓶梅词话》中的烧酒种类除了有“烧酒”(未注明产地)外,还有“南烧酒”这一名称。但实际情况是在北方除了粮食原料酿造的蒸馏酒外,还有西北的葡萄烧酒,内蒙的马乳烧酒;在南方还可分为西南(以四川,贵州为中心)及中南和东南(包括广西,广东)两种类型。这样的分类仅仅是粗略的,并无统一的划分标准。
  由于烧酒的主要特点是酒精浓度高,许多芳香成分在酒中的浓度是随着酒精度而提高的,酒的香气成分及其浓淡成了判断烧酒质量的标准之一。我国风格多样的烧酒,主要是酿造原料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其次是酿造技术等因素。
  北方盛产小麦,高梁,南方盛产稻米,广西一带产包米,新疆盛产葡萄,蒸馏烧酒的酿造原料因地制宜,不同原料用来酿造烧酒是很自然的事。在蒸馏酒发展的初期,人们也许并不清楚究竟哪种原料最适于酿造烧酒。经过长时间的比较,人们有机会品尝比较各种原料酿造的烧酒之后,对不同原料酿造的烧酒的特点有了较为统一的看法。
  高梁酒:在古代,高梁烧酒受到交口称赞。清代中后期成书的《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在评论各地的烧酒时说:“今各地皆有烧酒,而以高梁所酿为最正。北方之沛酒,潞酒,汾酒皆高梁所为。”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高梁酒几乎成了烧酒的专用名称。这是由于高梁原料的特性所决定的。
  杂粮酒:西南地区的烧酒在选料方面大概继承了其饮食特点,为强调酒香及酒体的丰富,采用各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发酵酿造。据四川博物馆的有关资料,四川宜宾的五粮液酒,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19)就被称为“杂粮酒”,所用的混合原料中有高梁,大米,糯米,荞麦,玉米。当地文物部门所收集到的一例祖传秘方中这样写到:“饭米酒米各两成,荞子成半添半成,川南红梁溱足数,糟糠拌料天锅蒸,此方传子不传女,儿孙务必深藏之。”(此资料来自中国首届酒文化研讨会期间,四川省宜宾酒史展中的“叙州府北门外温德丰糟坊陈氏家传”)。
  米烧酒:东南一带,米烧酒盛行,如明末清初成书的《沈氏农书》曾提到,米烧酒和大麦烧酒相比,后者的口味“粗猛”,质量不及前者。
  糟烧酒:主产于南方黄酒产区,以黄酒压榨后的糟粕为原料,进一步发酵后经蒸馏而成。《沈氏农书》中记载了黄酒糟用来制造糟烧酒的方法。
  经过长期的品尝比较,人们认识到不同的原料所酿造的烧酒各有其特点,总结到“高梁香,玉米甜,大米净,大麦冲”。
  从元代开始,蒸馏酒在文献中已有明确的记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我国蒸馏酒形成了几大流派,如清蒸清烧二遍清的清香型酒(以汾酒为代表),有混蒸混烧续糟法老窖发酵的浓香型酒(以泸州老窖为代表),有酿造周期多达一年,数次发酵,数次蒸馏而得到的酱香型酒(以茅台酒为代表),有大小曲并用,采用独特的串香工艺酿造得到的董酒,有先培菌糖化后发酵,液态蒸馏的三花酒,还有富有广东特色的玉冰烧,有黄酒糟再次发酵蒸馏得到的糟烧酒。此外还有葡萄烧酒,马乳酒烧酒。这些香型独特的蒸馏酒是如何形成发展,定型的?从目前所掌握的古代资料来看,还很难得到全面而准确的答案。较为系统总结我国传统蒸馏酒的资料主要有民国期间及新中国成立后所出版的一些专著。


第三章 中国古代啤酒的酿造

  啤酒生产是采用发芽的谷物作原料,经磨碎,糖化,发酵等工序制得。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醴。大约在汉代后,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清代末期开始,国外的啤酒生产技术引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啤酒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啤酒生产大国。

一、醴(li)——中国古代的啤酒
  象远古时期的美索不达尼亚(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样,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在此我们进行一些考证来说明这个问题

  1、中国原始的谷物酒究竟是哪种类型?
  首先要弄清楚,在历史上古代外国的啤酒也好,中国的“啤酒”也好,啤酒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不言而喻,啤酒的最基本特征应是用谷物发芽后的谷芽作为基本原料。啤酒中加酒花,人工加酵母菌是后来才有的。
  毫无疑问,含淀粉的原料都可能用来酿酒,问题是采用何种方式酿造。不同方式酿造的酒其类型不同。从世界范围来看,谷物酿造酒可分成啤酒和米酒两大类型。啤酒是采用发芽的谷物酿造的,发芽的谷物既是糖化剂,本身又是酿酒原料。而米酒则不同,需从外部加入糖化发酵剂(即酒曲)。远古时期著名的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酿酒,已有证据表明当时的酒是属于啤酒类型。而对于中国远古时期的谷物酒,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还并未彻底了解清楚。主要的观点有:
  中国最早的谷物酒是醴和酒,这两种饮料酒按不同的方法酿造,醴相当于啤酒,用麦芽酿成,酒是用酒曲酿成。第二种观点是原始的饮料酒是不分的,都是用发霉或发芽的从物酿成的,还有一种观点是酒和醴都是用酒曲酿成的。下面分别讨论。
  (1)、曲造酒,蘖造醴
  第一种也是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酒和醴历来就是两种不同方法酿造的酒精饮料。
  在中国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酒和醴这两个字。醴和酒是分别叙述,互不相混的。有专家认为这是不同的两种方式酿造的酒精饮料。(温少峰等:《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但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
  周朝的著作《书经•说命篇》中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从文字对应关系来看,可以理解为曲酿酒,蘖作醴。明代的李时珍也持有同样的看法。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西方的啤酒,酒精度一般为4%左右,而我国的黄酒其酒精度可达15-20%。这是黄酒取代原始啤酒的基本原因。
  西汉,蘖的生产还未停止,醴仍是酒精类饮料的一部分。《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蘖曲盐豉千合”之记载。汉代因与匈奴发生战事,汉败,还要向匈奴贡奉蘖(见《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记载:有一个人叫穆生的人,不会饮酒,每逢被邀请参加酒宴时,主人都为他准备醴这种酒度低的饮料,后来穆生受到了冷落,就不再为其设醴了。从这一则记载还可看出,醴是一种酒度很低的酒精饮料,适合于不会饮酒的人。
  现代酿酒专家朱宝镛先生提出:“我国用谷芽酿造醴酒,和巴比伦人用麦芽做啤酒,差不多同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彼此之间是否有联系却无从考察”(朱宝镛:“酿酒工业的变迁”)。对这个即有趣,又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看来还需要时间才能得到充分的证据。酒类品种的变化及酿酒技术的变迁,很可能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谷物酿酒的起源这一问题的考察应当放在更为宽广的历史和地理的环境中。
  此外还有一些观点,如日本的山崎百治先生则认为:曲和蘖向来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曲是块状的饼曲,后来发展成为大曲,酒药(小曲)等;蘖则为散曲,后发展为黄衣曲(用于酱油,豉的生产)和女曲(用于清酒生产)。
  (2)、曲蘖是发芽发霉的谷物:
  第二种观点是现代方心芳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曲蘖是发霉发芽的谷粒,即酒曲。即在远古时代,曲蘖是不分的。后来才分化为谷芽,酒曲和黄衣曲。”这样可理解为,即然曲蘖不分,酒醴在远古应是同一种东西。
  (3)、醴也是酒曲酿造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醴也是用酒曲酿造的。其酿造时间很短,或汁渣相将的酒醪。醴的基本特点是糖度较高而酒度低,酿造时间短。如《释名》将醴解释为是酿造时间仅一天的,口味很淡的酒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也是如此说,郑玄在注释《周礼》中的醴时说醴是一种酒液和酒糟混合在一起的甜酒。根据众多的历史资料加以分析,都并未说明醴就一定是用蘖所酿成的。用酒曲酿造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例如《周礼》中所提到的“五齐”中有“醴齐”,实际上就是用来描述发酵过程第二个阶段的酒醪。又如西汉邹阳在《酒赋》中写到:清澈透明的是酒,混浊的是醴,它们都是谷米为原料用麦曲酿成的,虽然都来自相同的原料,但口味却大不相同。这里更能说明汉代时的醴是用曲酿造而成的。

  2、中国远古时期已能生产啤酒的论据
  (1)、商代的谷芽──蘖和原始的啤酒──醴
  首先,在殷商的卜辞中出现了蘖(谷芽)和醴这两个字,而且出现的频率不低。综合卜辞中的有关条文,可以看出蘖和醴的生产过程。这一过程与啤酒生产过程似乎是相同的。首先是蘖的生产,卜辞中有蘖粟,蘖黍,蘖来(麦),等的记载。说明用于发芽的谷物种类是较丰富的。其次是“作醴”。大概是把谷芽浸泡在水中,使其进行糖化,酒化。再接着是过滤,卜辞中还有“新醴”和“旧醴”之分,新醴是刚刚酿成的,旧醴是经过贮藏的(以上资料由《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中的有关资料综合而成)。
  (2)、古代的谷芽和饴糖生产──原始啤酒生产的旁证
  另外我国古代蘖及饴糖的生产都有明确的,详细的记载。而且生产方法极为成熟。虽然蘖法酿醴的方法在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但这并不等于在远古的时代没有这种实践活动。从大麦到啤酒,要经历发芽,粉碎,糖化,发酵这四个主要阶段,前三个阶段我们的祖先都掌握了,糖化醪发酵成酒应当不是问题。
  《齐民要术》中关于制蘖(麦芽)的方法相当成熟,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渍麦阶段,每天换水一次;第二阶段,待麦芽根长出后,即进行发芽,对厚度作了明确的要求,为维持水分,每天还浇以一定量的水;第三阶段,是干燥阶段。抑止过分生长,尤其是不让麦芽缠结成块。这例小麦蘖的制造工艺,与啤酒酿造所用麦芽的制造是完全相同的。
  最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饴糖。《礼记•内则》有“枣粟饴蜜以甘之”的记载。到了北魏时,蘖的用途主要是用来作饴糖。作饴糖涉及到麦芽的糖化,这与麦芽蘖酿造醴是相似的。《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小麦麦芽及饴糖的作法,麦芽的制造过程与现代啤酒工业的麦芽制造过程基本相同。还详细叙述了糖化过程。我国古代既然精通麦芽的糖化,至少可说明:在五、六世纪之前,用蘖来酿造醴(啤酒)是完全有可能的。
  (3)、浸曲法酿酒──用蘖酿醴的遗法
  从古代酿酒最先使用渍曲法也可看出我国古代用蘖酿醴的可能性。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古代外国的啤酒酿制过程中,有两道工序,其一是浸麦(促使其发芽),其二是麦芽的浸渍(使其糖化)。在我国古代,即使采用酒曲法酿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这种浸曲法比唐宋之后的干曲末直接投入米饭中的方法更为古老。在北魏时极为盛行,即先将酒曲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后再加入米饭,再开始发酵。现在就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用曲酿酒,浸曲法可能是继承了啤酒麦芽的浸泡的传统作法,即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用蘖酿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渍蘖。让其自然发酵。后来发明了酒曲,酒曲也用同样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曲糖化发酵力不强,可能酒曲本身就是发酵原料;后来,由于提高了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就可加入新鲜的米饭,酿成的酒酒度也就能提高。这样曲法酿酒就淘汰了蘖法酿醴。可以相信,蘖法酿醴这种方式在我国的酿酒业中曾经占据过重要的地位,甚至其历史跨度还超过了目前的酒曲法。


第四章 中国古代葡萄酒的酿造

  考古资料证明,古埃及以及Mesopotamians的人们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从五千年前的一幅墓壁画中可看到当时的古埃及人在葡萄的栽培,葡萄酒的酿造及葡萄酒的贸易方面的生动情景。
  我国的葡萄酒究竟起源于何时?这一直未有很有说服力的证据。近年有作者认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有了葡萄酒。据有关资料,1980年在河南省发掘的一个商代后期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个密闭的铜卣。经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铜卣中的酒为葡萄酒(“保藏三千年的葡萄酒”,《酿酒》,1987.5)。至于当时酿酒所采用的葡萄是人工栽培的还是野生的尚不清楚。另有考古资料表明,在商代中期的一个酿酒作坊遗址中,有一陶瓮中尚残留有桃、李、枣等果物的果实和种仁(唐云明等,“试论河北酿酒资料的考古发现与我国酿酒的起源”,《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国酒文化研究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11)。尽管没有充足的文字证据,但从以上考古资料,我们确可相信在商周时期,除了谷物原料酿造的酒之外,其它水果酿造的酒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古代葡萄酒史料
  一般说来,在古代中国,葡萄酒并不是主要的酒类品种,但在一些地区,如在现在的新疆所在地,葡萄酒则基本上是主要的酒类品种。有关资料可参考“葡萄和葡萄酒传入我国的考证”(见张玉忠论文,《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国酒文化研究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在一些历史时期,如元朝,葡萄酒也曾大力普及过。历代文献中对葡萄酒的记载仍是较为丰富的。
  司马迁著名的《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这一例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吐鲁番出土文书》(现代根据出土文书汇编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记载了公元4-8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区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及葡萄酒买卖的情况。从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历史时期葡萄酒生产的规模是较大的。
  东汉时,葡萄酒仍非常珍贵,据《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云: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足以证明当时葡萄酒的稀罕。
  葡萄酒的酿造过程比黄酒酿造要简化,但是由于葡萄原料的生产有季节性,终究不如谷物原料那么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并未大面积推广。在历史上,内地的葡萄酒,一直是继继续续维持下来的。唐朝和元朝从外地将葡萄酿酒方法引入内地。而以元朝时的规模最大。其生产主要是集中在新疆一带,在元朝,在山西太原一带也有过大规模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历史。而汉民族对葡萄酒的生产技术基本上是不得要领的。
  汉代虽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产技术,但却未使之传播开来。汉代之后,中原地区大概就不再种植葡萄。一些边远地区时常以贡酒的方式向后来的历代皇室进贡葡萄酒。唐代时,中原地区对葡萄酒已是一无所知了。唐太宗从西域引入葡萄,《南部新书》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宋代类书《册府元龟》卷970记载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约二十多公里,当时其归属一直不定。唐朝时,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以致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屡屡出现。如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刘禹锡(772-842年)也曾作诗赞美葡萄酒,诗云:“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这说明当时山西早已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诗。当时的胡人在长安还开设酒店,销售西域的葡萄酒。
  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非常喜爱,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并在山西的太原,江苏的南京开辟葡萄园。至元28年在宫中建造葡萄酒室。
  由于蒸馏技术的发展,元朝开始生产葡萄烧酒(白兰地brandy),《饮膳正要》对此有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西域的葡萄烧酒。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卷30中曾记载了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有:
  水晶葡萄,晕色带白,如着粉形大而长,味甘。
  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两种,酸甜两味。
  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至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甜蜜,无核则异品也。
  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云南者,大如枣,味尤长。

二、中国古代葡萄酒的酿法
  中国古代的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主要有自然发酵法和加曲法。后一种,有画蛇添足之嫌,说明了中国酒曲法酿酒的影响根深蒂固。
  1、自然发酵法:
  葡萄酒无需酒曲也能自然发酵成酒的。从西域学来的葡萄酿酒法应是自然发酵法。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云:“凡作酒醴须曲,而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葡萄皮表面本来就生长有酵母菌,可将葡萄发酵成酒。
  元代诗人曾写过一首诗,记载了当时的自然发酵法。
    翠虬天桥飞不去,颔下明珠脱寒露。
    垒垒千斛昼夜春,列瓮满浸秋泉红。
    数霄酝月清光转,浓腴芳髓蒸霞暖。
    酒成快泻宫壶香,春风吹冻玻璃光。
    甘逾瑞露浓欺乳,曲生风味难通谱。
    纵教典却  裘,不将一斗博凉州。
  2、加曲发酵法:
  由于我国人民长期以来用曲酿酒,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酿酒时必须加入酒曲,再加上技术传播上的障碍,有些地区还不懂葡萄自然发酵酿酒的原理。于是在一些记载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史料中,可看到一些画蛇添足,令人捧腹的做法。如北宋的著名酿酒专著《北山酒经》中所收录的葡萄酒法,却深深带上了黄酒酿造法的烙印。其法是:“酸米入甑蒸,气上,用杏仁五两(去皮尖)。蒲萄二斤半(浴过,干,去皮,子),与杏仁同于砂盆内一处,用熟浆三斗,逐旋研尽为度,以生绢滤过,其三半熟浆泼,饭软,盖良久,出饭摊于案上,依常法候温,入曲搜拌。”该法中葡萄经过洗净,去皮及子,正好把酵母菌都去掉了。而且葡萄只是作为一种配料。因此不能称为真正的葡萄酒。葡萄并米同酿的作法甚至在元代的一些地区仍在采用。如元代诗人元好问在《蒲桃酒赋》的序言中写到:“刘邓州光甫为予言:'吾安邑多蒲桃,而人不知有酿酒法,少日尝与故人许仲祥,摘其实并米饮之,酿虽成,而古人所谓甘而不饴,冷而不寒者,固已失之矣。”

三、近代中国的葡萄酒
  清末1892年,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从西方引入了优良的葡萄品种,并引入了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从此我国的葡萄酒生产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国又从保加利亚,匈牙利,原苏联引入了酿酒葡萄品种。我国自己也开展了葡萄品种的选育工作。目前,我国在新疆,甘肃的干旱地区,在渤海沿岸平原,黄河故道,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及淮河流域,东北长白山地区建立了葡萄园和葡萄酒生产基地。新建的葡萄酒厂在这些地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五章 中国古代药酒及滋补酒的酿造 

  一、概述
  按最新的国家饮料酒分类体系,药酒和滋补酒属于配制酒范畴。故先介绍一下配制酒的种类。
  配制酒(integrated alcoholic beverages),是以发酵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花、果、动植物或中草药,或以食品添加剂为呈色、呈香及呈味物质,采用浸泡、煮沸、复蒸等不同工艺加工而成的改变了其原酒基风格的酒。配制酒分为植物类配制酒、动物类配制酒、动植物配制酒及其它配制酒。
  中国的药酒和滋补酒的主要特点是在酿酒过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药,因此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前者主要以治疗疾病为主,有特定的医疗作用;后者以滋补养生健体为主,有保健强身作用。
  从药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将药酒分为内服、外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三大类。
  滋补酒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
  《博物志》曾记载道:“昔有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从这则记载可以看到酒对于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说明酒与药之密切关系的内在因素还可从以下几点得到发掘。
  食药合一:药往往味苦而难于被人们接受,但酒却是普遍受欢迎的食物,酒与药的结合,弥补了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风味。相得益彰。经常服药,人们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但将药物配入酒中制成药酒,经常饮用,既强身健体,又享乐其中,却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为百药之长:《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这可以理解为在众多的药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药,另一方面,酒还可以提高其它药物的效果。酒与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远古时代,酒就是一种药,古人说“酒以治疾”。“医”的古文字是“▓▓▓▓”,本身就是一种酿造酒。古人酿酒目的之一是作药用的。可见在古代酒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远古的药酒大多是酿造成的,药物与酒醪混合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药物成分不断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二、远古时期的药酒及滋补酒
  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鬯常用于祭祀和占卜。鬯还具有驱恶防腐的作用。《周礼》中还记载:“王崩,大肆,以 鬯 “。也就是说帝王驾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较长时间地保持不腐。
  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的一部医方专书,后来被称为《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公元前3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药方不下于35个,其中至少有5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用以治疗蛇伤,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内服药酒,也有供外用的。
  《养生方》是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帛书之一,其中共有六种药酒的酿造方法,但可惜这些药方文字大都残断,只有“醪利中”较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详细内容可参见本篇第三章。但值得强调的是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药物是加入到酿酒原料中一块发酵的。而不是象后世常用的浸渍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变质了。采用药物与酿酒原料同时发酵,由于发酵时间较长,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这就说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药而备用的。
  《黄帝内经》中有“左角发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鸡矢酒”治臌胀。
  三、汉代至唐代之前的药酒及滋补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药势,疗效也可提高。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如“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还有一例“红蓝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药物后供饮用。《金匮要略》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饮酒忌宜事项,如“龟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 “饮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着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后勿饱食,发寒冷”。这些实用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总结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在《本草集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这段话注意到了药材的粉碎度,浸渍明间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药用成分浸出不彻底,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费。从这段话可看出在那时药酒的冷浸法已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大概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一例“胡椒酒”,该法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尽管这还不是制药酒,当做为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故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热浸法确实成为后来的药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酒不仅用于内服药,还用来作为麻醉剂,传说华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冲服。华佗发现醉汉治伤时,没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启发,从而研制出“麻沸散”。
  四、唐宋时期的药酒及滋补酒 唐宋时期,药酒补酒的酿造较为盛行。这一期间的一些医药巨著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补酒的配方和制法。如《备急千金要方》卷七设“酒醴”专节,卷十二设“风虚杂补酒,煎”专节。《千金翼方》卷十六设“诸酒”专节。《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设“古今诸家酒方”专节。宋代《太平圣惠方》所设的药酒专节多达六处。除了这些专节外,还有大量的散方见于其它章节中。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也渐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生。有人统计过,在上述四部书中这方面的药方多达一百多例。
  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这是当时的显著特点。复方的增多表明药酒制备整体水平的提高。
  唐宋时期,药酒的制法有酿造法,冷浸法,热浸法。以前两者为主。《圣济总录》中有多例药酒采用隔水加热的“煮出法”。
  五、元明清时期的药酒和滋补酒 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医药学有了新的发展。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制新配方,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药酒的制备,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我国已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前人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元明清时期医家的普遍重视,因而,在元明清时期,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整理前人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饮膳正要》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共三卷。天历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为蒙古族营养学家,任宫廷饮膳太医时,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补益者,集成一书。
  书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的一些补酒,虽没有详细记载,但都是颇为有效的,在《本草纲目》中则有详细记载。
  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名著《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万历六年(1578年)成书。该书集明及历代我国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该书在收集附方时,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代人的药酒配方。卷25酒条下,设有“附诸药酒方”的专目,他本着“辑其简要者,以备参考。
  药品多者,不能尽录”的原则,辑药酒69种。除此之外,《本草纲目》在各药条目的附方中,也往往附有药酒配方,内容丰富,据有人统计《本草纲目》中共计药酒方约为200多种。这些配方极大多数是便方,具有用药少,简便易行的特点。
  《遵生八笺》是明代高濂所著的养生食疗专著,共十九卷,约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全书40多万字,分为八笺,以却病延年为中心,涉及医药气功,饮馔食疗,文学艺术等。其中的《饮馔服食笺》共有三卷,收酿造类内容17条。酿造类中的碧香酒,地黄酒,羊羔酒等,均为宋代以来的名酒。其中一些是极有价值的滋补酒。
  此外在《遵生八笺》中的《灵秘丹药笺》中还有30多种药酒。
  《随息居饮食谱》是清代王孟英所编撰的一部食疗名著,共一卷。咸丰十一年(1861年)刊行。书中的烧酒条下附有7种保健药酒的配方,制法和疗效。这些药酒大多以烧酒为酒基。与明代以前的药酒以黄酒为酒基有明显的区别。以烧酒为酒基,可增加药中有效成分的溶解。这是近现代以来,药酒及滋补酒类制造上的一大特点。
  明代朱▓▓▓等人的《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等著作中辑录了大量前人的药酒配方。
  明清时期也是药酒新配方不断涌现的时期。明代吴▓▓的《扶寿精方》,龚庭贤的《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清代孙伟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经验方》,项友清的《同寿录》,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都记载着不少时清时期出现的新方。这些新方有两个值得提出的特点:
  1、补益性药酒显著增多。明代吴▓▓的《扶寿精方》药酒门载药酒方9首,方虽不多,但集方极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龄聚宝酒”,史国公药酒等。在《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中,记载药酒近40种,补益为主的药酒占有显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延寿瓮头春酒,长春酒,红颜酒等都是配伍较好的补益性药酒,有较大的影响。吴,龚二氏辑录的药酒方,对于明清时期的补益性药酒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前面所列的清代书目中,也记载着数目可观的补益性酒,其中的归圆菊酒,延寿获嗣酒,参茸酒,养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较好的补益性药酒。与明清以前的药酒相比,这一时期可说是补益药酒繁荣的时期。
  2、慎用性热燥热之药。唐宋时期的药酒,常用一些温热燥烈的药物,象乌头,附子,肉桂,干姜等。这样的药物如果滥用,往往会伤及阴血。金元时期我国医学界学术争鸣十分活跃,滥用温燥药的风气受到许多著名医家的批评。这对明清时期的医学有深刻的影响。故明清的很多药酒配方采用平和的药物以及补甸养阴药物组成,这样就可以适用于不同病情和机体状况,使药酒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方论专书,作者着重研究用药组方的规律,结合优秀方剂,从理论上阐述用药道理和配伍规律,象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这此专著阐述配方时也涉及到药酒。《医方考》一书中就论述了七种药酒配方的组方用药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国公酒,枸杞酒,红花酒,猪膏酒等。这对于促进药酒配方的研究,指导正确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药酒在配制方法上,突出表现了在热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适当提高浸渍温度可使植物性药材组织软化,膨胀,增加浸出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速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还可以破坏药材中的一些酶类物质,增强药酒的稳定性,因此采用热浸法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种科学方法。(注:有关药酒部分,一些观点引自许青峰著《治疗与保健药酒》,中国食品出版社,1988年)。
  六、解酒、醒酒及戒酒 醉酒是常常发生的事,如何醒酒,使醉酒者尽快恢复过来?如何使人彻底戒酒?在这方面,古人也有许多经验之谈。
  在唐代的医书《外台秘要》中引用了许多前人的古方,如:“饮酒连日醉不醒方九首”。《肘后》疗饮酒连日醉不醒方(4首),所用药物有芜菁菜,葛根,葛藤,葛根汁,菊花末,小豆叶,井中倒生草等。据不完全统计在《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医方类聚》等书中有150多种解酒,戒酒的药方,其中解酒药方有90%,戒酒药方占10%。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也记载了一些药方。下面作一简单介绍。
  1、解酒
  关于解酒方,宋代窦萍的《酒谱》中有如下记载。
  “《南史记》:虞宗有鲭▓▓,云可以醒酒,而不著其造作之法”。
  “《醴乐志》云:`柘浆折朝酲,'言甘蔗汁治酒病也”。
  “《开元遗事》云:'兴庆池南有草数丛,叶紫而茎赤,有醉者摘叶臭之,立醒,故谓之醉醒草' 醉酒莫过于烧酒醉人者。轻者伤身败体,重则危及性命。宋代赵希鸹的《调▓▓类编》中记载:”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烫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皮下喉即安。”
  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载:
  “解酒毒,(大醉不醒),枳▓▓子煎浓汁灌;人乳和热黄酒服,外以生熟汤浸其身,则汤化为酒,而人醒矣。
  “解烧酒毒,芦菔汁,青蔗浆,随灌。绿豆研水灌,或以枳▓▓子煎浓汤灌。大醉不醒,急用热豆腐遍体贴之,冷即易,以醒为度。外用井水浸其发,并用故帛浸湿,贴于胸隔,仍细细灌之,至苏为度。
  “解酒醉:饮酒大醉,冲葛粉食之即解,烧酒醉者,饮糖茶或麻油。糯米炒焦,冲水作茶饮。饥时米即可食。”
  元代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食类》之解醒汤:
  “中酒后服之(东垣李明之方,妙绝。其孙李信之传)。
  白茯苓(一钱半),白豆蔻仁(半两),木香(半钱),桔红(一钱半),莲花青皮(三分),泽泻(二钱),神曲(一钱,炒黄),缩砂仁(半两),葛花(半两),猪苓(去黑皮,半钱),干生姜(二钱),白术(二钱),人参(一钱)。右为细末,和匀,每服二钱半,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疾去矣,不可多食。”
  2、戒酒
  饮酒过多即然有害身体,甚至危及性命,戒酒当然也有必要。然而嗜酒如命者,若要让其断酒,恐怕也不容易。古人却也有妙方。如唐代的《外台秘要》中有断酒方十五首。其中如:
  “《千金》断酒方:酒七升,著瓶中,熟朱砂半两著酒中,急塞瓶口,安猪圈中,任猪啄动,经七日,取尽饮之,永断。”
  “又方:腊月鼠头灰柳花等分,黄昏时酒服一杯。”
  “又方:白猪乳汁一升饮之,永不饮酒。”
  “又方:刮马汗和酒饮之,终身不饮酒。”
  “又方:大虫屎中骨烧灰,和酒与饮。”
  “又方:白狗乳汁,酒服之。”
  “又方:腊月马脑,酒服之。”
  “又方:驴驹衣烧灰,酒服之。”
  这些方法大概是对嗜酒者的一种心理疗法,使嗜酒者饮过这些经过特殊处理的酒酒后,产生对酒的一种厌恶心理。经过这些方法处理的酒,虽有酒味,但酒的口感令人作呕,从而打消饮酒的念头。有些配料如马脑,驴驹衣灰,白狗乳汁,是否真有效益,可能还得加以验证。
  3、饮酒不醉之方
 古代书籍中甚至还有所谓的“饮酒不醉”之良方。如清代无名氏之《调鼎集》载:
  “饮酒欲不醉:饮酒欲不醉者,服硼砂末少许,其饮葛汤,葛丸者效迟。《千金方》:七夕日采石菖蒲,末服之,饮酒不醉。大醉者,以冷水浸发即解。又:饮酒先服食盐一匕,饮必倍。又:清水漱口,饮虽多不乱;或曰:酒毒自齿入也。
  上述药方是否奏效,还未验证。当然也不可全信。
  用中草药解酒醉,有独特的效果。现代医学工作者应用传统医学中的国粹古方--酒仙乐(又名解酒灵),其成分为:人参,天麻,黄连,黄柏,黄芩,葛花,葛根,枳子,元胡,麝香等二十余种中草药配伍而成经过加工炮制成为细末粉剂型。可在饮酒前服,亦可在饮酒过程中兼服,还可以在酒后服用。此药为天然动植物或生物制品,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对人体一般无害无毒,副作用也几乎未出现。据国外消息,美国官方有关机构对中国传统的解酒药方也正在进行各种研究,一旦通过各种毒理性实验,则可以推向市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酒海中的宝藏也是琳琅满目,只要认真加以发掘,还可以继续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