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窃明》
《窃明》读到现在,终于明白了作者灰熊猫的野心。他是想以一本架空小说再造明史观!
在我看来,这个模仿欧美魔幻、日本轻、架空小说的网络新生物,固然有很多粗糙不堪的弊病却也有极大蓬勃的生机,尤其网络架空小说,在不自觉中其实已经开始成为影响国人民族史观的利器。从早期的灭日屠美的无理性发泄到后来谨慎小心的探讨另一种历史发展可能,借助架空这个载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其实是在阅读架空小说的过程中重新完成了对民族历史和未来的再认识。所以很多人写宋、很多人写五胡,很多人借助于史料和想象,幻想着另一种的历史,然而这样的改写却恰恰的让我们熟悉了很多被我们忘却和无视的历史。崖山之后无中国,这样的概念,如果不是借助于酒徒的小说,又如何能从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得到。五胡的汉民族灭绝,两脚羊的生存惨状如果不是因为《中流》、《五胡》之类的小说,我又如何能从空洞的正统文学得到。架空小说恰恰是给了如我等小白的又一次“启蒙”。
至于明,这个自宋之后又一个绝大争议的朝代,又一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朝代,自然就有很多人写了。在以明为背景的诸多架空小说中,《窃明》无疑是最吸引人的。甚至可以称之为明代架空第一。说是最好,不是在于其情节,也不在于文笔。而是灰熊猫通过一个挣扎在明末辽东的黄石将一个湮灭于清史的明末揭开一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我们还算熟悉的历史人物到底是什么面目,天启、魏忠贤、袁崇焕、熊颋弼、孙承忠、祖大寿、东林党徒、辽东将门,纵然是一家之言,可是作者却将这些明末的人物写活了,写绝了。读一本《万历十五年》,崇祯的明末在我脑海里还是云山雾缭,读一本《窃明》,大半个明朝却在我眼前活灵活现。读窃明,让我想到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同样鲜活的历史,那些被人扭曲后为我们所遗忘、无视的历史再一次被我们拾起。
而《窃明》不仅仅在于写活了一个明末,还在于给了我们一种残酷的真实和沉痛的反思。以建奴数万草寇为什么能屠杀大明三分之二人口,湮灭天下?以大明广博疆域、百万将士官员何止于族亡史绝?在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到底发生了怎样荒诞的历史事件?哪些人哪种制度哪些原因又该为这样泣血的历史结果负责?
因为和谐,我们的历史对明末轻描淡写,异族的入侵变成了朝代正常的交替。但是读《窃明》,我们知道了小冰河时期,气候对明国运的致命一击;我们知道了漂没,东林党为代表的明朝官员是如何的腐败昏聩;我们知道了辽西将门、军户制度,明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的低下。我们还知道了毛文龙,这个东江以200人起家,孤军抗建奴,复土千里,救辽民数十万的浙江人,这个在《鹿鼎记》中被丑化,在建奴编著的明史中被贬低,仅仅因为被袁崇焕所杀而被我们所知的英雄。还有袁崇焕,这个相对毛文龙享有大名,被乾隆翻案被金庸吹捧被没有良心的满族“学者”捧上神坛,实际上却是空耗百万军饷、坐视军民被屠、友邦被灭,卖米资敌,擅杀同级大将、号称“五年复辽土”却被建奴打到北京城下,子孙摇身一变成为旗人的“民族英雄”。
不读《窃明》之前,我相信袁崇焕帅才无双,关宁铁骑战力无敌,8千骑兵可以打败十万建奴;不读《窃明》之前,我相信东林党人清白坚贞,极具才干;不读《窃明》之前,我相信明朝皇帝弱智无能,无非木匠、烟鬼;不读《窃明》之前,我相信康乾盛世,满族统治下百姓幸福和谐。正如灰熊猫的起点笔名“大爆炸”,《窃明》真的是一个大爆炸。
和所有的网络小说一样,小说中黄石对历史的改变可以给我们一种虚幻的满足,然而掩卷之后,那种沉重的压抑却会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和重读,感谢《窃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钱穆在《国史大纲》序中第一条写道“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建奴篡改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教育回避了某些历史,《窃明》还给了我们。
切勿以小说替代历史——《窃明》读后
对于历史,我们总有一种很特殊的情怀。说白了,就是希望透过层层迷雾了解它的真相,希望它能对我们的今天有所启发。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文史记载往往只能保留历史事件的主要轮廓,而后人为了自己的需要,总会放大其中的某些环节,久而久之,就使得我们离真正的历史愈来愈远,甚至完全背离了真相。正如胡适先生所言,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也有人反驳这个观点,认为他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观。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我们无法推翻,从理论上讲,历史是不可能完整复原的,或者说历史本来就是可以多解的,就像方程式一样。正因为如此,历史叙事才成为可能。
大爆炸的《窃明》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历史叙事,它以主人公黄石的个人经历,串起了明末的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气候等各方面的史料。黄石是由现代穿越进入明末的,他压根儿是一网民,或者说是作者看待历史的一双眼睛。由于意外爆炸事件进入明朝万历年间的黄石,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在明朝,他基本成了一个废人,卑微的生命历经磨难,勉强得以苟延残喘。正因为此,黄石被刻画得较为平实、朴素,在入伍后甚至有贪生怕死的行为,也属于自然。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内心怯弱、一个没有被特意拔高痕迹的小人物,凭借自己超越数百年的智慧积累,在军队里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终于一步步登上了英雄的舞台。应该说,这一点对当今时代不无折射,是小说的成功之处。其次,作者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具有相当充足的知识储备,有效的丰富了小说的叙述空间。
由于现代人物(实际是文明思想)的介入,历史的进程得以改变,这是架空小说的惯用手法,《窃明》也不例外。例外的是,大量的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体现了作者独立的写作思想。这本是值得赞誉的,但也容易引起误读。这一点不得不强调,因为我注意到很多读者对《窃明》重写、也可说是颠覆历史,表现出极大兴趣,其中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满清篡改的历史,教科书不能真实书写的历史,《窃明》还给了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解释毫无道理,但它不能作为成就好小说的主要理由。尽管《窃明》用另外一种视角看待历史无可非议,它的价值还是应该体现在文学想象,而不在还原历史上。如果说它修正了以往对历史的一些看法,也只能说是小说家言。比如说,袁崇焕为了自己上位而胡乱杀人的行经、士大夫们对血洒疆场的军人的蔑视等等,所体现的文本价值仍然是在人性方面的开掘,而非历史文化层面的探求。
以《窃明》重塑明史观,作者也许有这样的意图,但他所做的并未超出一部小说的范围。何况,小说就是小说,读小说,享受艺术愉悦是第一位的,把小说当成历史去读,并非正道。小说要的是“真实性”,历史要的是“真实”,如果把两者重叠起来,叙事就失去了它的张力和魅力,那样的话不如直接去写历史了,还要写小说干什么呢?历史叙事的价值更在于通过合理想象,洞察历史事件发展的其他可能性。这就要求作家在文本当中提供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并藉此展示其对历史的特殊读解。很显然,作者在这方面的准备不够充分。因此出现如下问题:对历史事件发展的脉络处理得比较随意,缺少呼应和伏笔,尤其是这样巨大的篇幅,就显得有点杂乱不清;语言没有特色,文笔也欠火候;所穿插的古文对叙事没有形成推动力,反而造成阅读隔膜,似乎是为形式而形式的做法,实际意义不大。
对于想进一步了解那段历史的读者,我个人建议,不妨将这部小说和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对比来读,或许会更有收获。尽管两部书体裁不同、观点迥异,但对我们客观认识那段历史会有裨益。按照十年盘点的标准,我对它打分如下:
1,文本价值:0.4分。文笔一般,情节起伏不够,想象力单薄。
2,记录价值:0.6分。架空小说的手法惯用运用自如,对历史有所反思。
3,边际学术:0.8分。在人性上有所突破,人物性格比较鲜活;做了一次颠覆历史定论的努力;对冷兵器时代的战术阵法有独到的细节想象。
4,娱乐价值。0.5分。具备一定的消遣性和娱乐性,略显拖沓。
————————————————————————
这篇评论是17k举办的“网络十年评点”活动中的一篇评文,感谢前些日子我那些热情读者的支持,把拙作也送去这个活动加以评点。
以前看过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文章,里面介绍道:据脑电图分析,当人们开始争辩前,首先进入兴奋状态的是大脑掌管感情的那一部分,而掌控逻辑的部分则要到很后面才进入兴奋状态。也就是说:人类与同类辩论的常态是,首先因为感情决定是否赞同对方说法、是否要与对手争论,然后才启动逻辑开始思考如何反驳对方;而不是我们一项自认为的先从逻辑上否定对方说法的合理性,然后才导致感情上不能接受而决心反驳对方。
今天看到这篇读后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拒绝,尤其是最后的那些评分更让我很伤心,也更难以接受。接着我的逻辑思考就在感情的指导下闻风而动,开始检查这篇读后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为不接受这篇文章中的批评建立理论基础和逻辑合理性。
感谢我以前曾经看到过的那片科普读物,我总算从“拒绝”情绪中摆脱出来,开始重新阅读这篇读后……好吧,我承认我并没有能完全从“拒绝”情绪中挣扎出来,我重读了几遍才算把全文完整看完并仔细思考其中的批评。
“读小说,享受艺术愉悦是第一位的。”
“小说要的是“真实性”,历史要的是“真实”,如果把两者重叠起来,叙事就失去了它的张力和魅力,那样的话不如直接去写历史了,还要写小说干什么呢?”
“语言没有特色,文笔也欠火候;所穿插的古文对叙事没有形成推动力,反而造成阅读隔膜,似乎是为形式而形式的做法,实际意义不大。”
“情节起伏不够,想象力单薄。”
总的说来,我现在对这位评委的这几句话最为欣赏,目前我正致力于写《窃明》的续集,到目前为止,续集的稿子已经推翻重写了三次。我一直期望我的第二本书相对第一本书能够有所突破,但是我以前一直无法从我的稿子中找到能够称为突破的东西,不过随着几次推倒重来,我觉得现有的稿子比它的前身视野更开阔、内容也更丰富。
等到新书完成后,如果能有机会让这位评委再写一篇读后那是最好不过。不断进步不仅是件令自己满意的事情,应该也能赢得别人的赞许吧?
灰熊猫:出版社提了个小要求
收到出版社的一个要求,那就是我需要为《窃明》这本小说加上注释。刚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我颇感意外,因为《窃明》是一本小说而不是一篇历史论文,而给小说加上注释似乎是个很离奇的要求。
经磨铁文化公司转告,长征出版社曾专门召开一次会议,讨论《窃明》这本小说是不是把袁崇焕这个人物写拧了,而如果是的话,他们认为就不应该给《窃明》书号。听磨铁文化公司说情缘由后,我觉得出版社的要求是能理解的,我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也很赞赏。
网上关于袁崇焕的争议,印象里从02年就开始了,记得当时提出质疑的人也认为袁崇焕仍然是汉民族的民族英雄,不过是一个“有缺点”的汉民族的民族英雄。我还记得不少网友对这种质疑都很愤怒,为了维护袁崇焕完美无缺的形象和质疑者展开激烈的讨论,不过从那时起,我对质疑这种行为就持支持态度——因为我认为完美无缺的人很难想象,而一个英雄即使有缺点也无损于他的伟大。
当我开始写《窃明》这本书的时候,我对袁崇焕的定位还是一个“有巨大缺陷的民族英雄”,这点最早的一批《窃明》读者也是亲眼目睹的。不过随着写作,我心目中对袁崇焕的这个定位也在不断变化——虽然我是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虽然我是在写一本小说,但我自以为对历史还是非常尊重的,所以更因为自身历史知识的欠缺而努力去阅读材料。到了《窃明》这本书接近完成的时候,我对其人的定位也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虽然对袁崇焕的印象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我心中对民族英雄的衡量标准始终不曾变化,我之所以认为袁崇焕不是英雄的原因,和我坚信岳飞、于谦、戚继光是英雄的原因是完全相同的。如同我在《窃明》网络版结尾时所说,很多人责备我的作品污蔑英雄,是因为和我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不同,而在本质上我们评判一个人是不是民族英雄的标准仍是相同的。
出版社提出需要注释这个要求,正说明出版社和我的评判标准也是相同的。如果《窃明》是在信口雌黄,那他们会考虑中止合作;而如果我能拿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他们也认同把一个欺世盗名的人从神坛上拉下来并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只是小说加注释终归有些不伦不类,因此我建议我在作品最后一本后附上一些考据文章,这个要求被出版社接受了,这种考据实际上也是一些志同道合者正在做的事情。
这里所谓的“志同道合者”都是谁呢?
指的是来自网络上的一批网友,和我一样他们也都是历史爱好者,和我一样对明末这段历史抱有疑惑和不解之处,而袁崇焕问题恰好就是正在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这我们会聚集在一起呢?
因为以往质疑袁崇焕的多是驳论多于立论,而且质疑声中也有很多谬误,比如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朝君昏臣奸,毛帅既忠且勇,尚遭屠戮”这段话。这话被杜车别先生引用在他的考据文章里,而后又被我引用到《窃明》里,而在随后修改《窃明》的过程中,却发现这段话是网友“黑虎军魂曹化淳”编造的,后来他承认还有很多谬误也是他在和袁崇焕支持者论战时编出来的,比如“袁崇焕的女儿嫁给豪格”和“为袁崇焕守墓的人本名曹格格”也都是出于他手。
这里我不得不向“黑虎军魂曹化淳”网友抱怨一声,这种不负责任的编造或许能在你发贴时带来一时的优势,但拿编造的东西去攻击历史人物毫无意义,而且会给别人带来很多困扰。比如袁崇焕女儿的问题我就曾经查资料到半夜,一个有人言之凿凿的东西却根本找不到出处根据,这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而“曹格格”这个谎言更是荒谬,而且莫名其妙,质疑“盗头守墓”传说的正确态度是让对方提供证据:祖先履历的历史文献、守墓三百年的历史佐证和头颅残骸的物理证据等等,如果传说的支持者提供不了任何证据就足以说明这只是一个故事。
我们都正在做什么呢?
我们打算进行一次立论的努力,并把网上纷乱的对袁崇焕的质疑声进行考据总结;我们和凤凰网取得了联系,准备能把这些心血做成一个明清专题,表达我们对明末清初一些历史问题的观点。
就目前的进度来看,我觉得成果还是非常可喜的,具体涉及到《窃明》这本作品的、也就是对袁崇焕这个人的研究进展也很大。众所周知,《明史》里对袁崇焕的褒扬之词其实也很有限,但就是这一点褒扬也可以被证明几乎都是不实之词,短短几百字中就没有几句是真话——虽然早知道《明史》很不严肃、满清的御用文人非常无耻、弘历竭尽篡改曲解愚民之能事,但荒谬到这种地步还真是有些出乎意料。
我正在请求这些历史同好的许可,让我把他们写的关于袁崇焕的研究文章收录在《窃明》里作为后附。我想这些文章一定能够让出版社满意,而且附上这些文章效果也一定好于给小说加注释。
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左传》
每次读到这段文字,都觉得胸中热血沸腾。有幸出生在满清已经覆灭的现代,我写出我想写的东西已经不必担心身受凌迟,满门屠戮、祖坟不存。不过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动笔写把心目中的袁崇焕形象写出来还是有很大压力的,在我写《窃明》的时候,我的父母就几次三番询问过我到底有没有证据;在我连载《窃明》时,责难就扑面而来;等《窃明》出版时,也有记者问我:和阎崇年先生的观点激烈冲突是不是一种炒作手段?
我作品中对袁崇焕的描述就是我的心目中对他的印象,我回答记者说:“我的观点确实与阎崇年先生不同,但观点不同是个人权利而不是炒作,我也不会因为有人怀疑我是在‘炒作’,就刻意扭曲自己的真实观点以逢迎别人。”
预备收录在《窃明》附录里的那些文章的作者和我一样,他们都是业余历史爱好者,而他们质疑的《明史.袁崇焕列传》似乎也没有受到什么历史学家的质疑。所以诸如“狂妄”、“自不量力”的评价也在前路等着他们,只是如网友“断臂残刀疲败兵”所说,既然这错了,那还等什么,立刻去纠正它吧。
其实我们这些人也是非常尊重历史学者的,正如另一位参与者“刚果”说过的那样,如果真有历史学家出来把我们的质疑批驳得体无完肤,用充足的史料证明袁崇焕的历史地位确实无可争议,那我立刻就倒戈去支持袁崇焕是英雄,我们花费的心血也没有白费,是非常有意义的。
袁崇焕的争议
最近在追看一部明末穿越小说连载,书是好书,书评区也是热闹非凡,其中一个最大的争论焦点是袁崇焕的历史评价,窃以为实在帮助我更加了解了这段历史。下面历数的袁崇焕的罪状,或许证明了他其实死得并不怎么冤枉:
一、擅杀节将:以捏造的十二条罪状,擅杀东江镇毛文龙。“毛文龙官拜左都督、总兵、赐尚方宝剑,不仅在三品以上,且同样是有尚方宝剑的节将,别说是杀,要节制都需要中央协调,而节将杀节将更是明朝几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徐达、常遇春都没有过这样的作为!”毛死后,东江镇内乱不止,很快被消灭,后金自此后顾无忧,可以尽情全力对付明朝本土。对不熟悉毛文龙历史的,简要言之,毛以200兵深入敌后,在今辽宁沿海和朝鲜边境附近,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敌后根据地,有男丁数十万。最后崇祯杀袁罪状之一,就是“以谋疑则斩帅”。
二、妄言欺君:对崇祯说“五年平辽”,获得崇祯重用和完全信任,以全国之力支持,所奏请基本没有驳回的,几十万副铠甲,千万两白银,粮无数。但是平到最后,是后金数次通过他的防区(蓟辽督师,除了辽东方向,蓟镇也是他的防区)打到了北京城下。甚至是在有细作线报后金可能会绕到蓟镇进攻北京的情况下,袁崇焕竟然认为皇太极正在与其议和,不可能来攻。
三、私自议和:多次和后金私自议和,使得后金皇太极得以趁机击破东江、朝鲜、蒙古,朝鲜蒙古转而成为后金之助,彻底扭转了局势。
四、私兵之风:“袁崇焕一下狱,宁远军就哗变逃跑回关外。朝廷官兵竟然置首都于不顾,竟然成了袁崇焕的私兵。宁远兵本来就骄纵哗变过,经过袁大人调教之后真正飞扬跋扈起来,造就了吴襄吴三桂父子、祖大寿祖大用兄弟这样的准地方割据军阀势力。到最后吴三桂松山之战率队逃跑崇祯竟然不敢追究。”相比之下,袁崇焕只带少量侍卫就到东江杀了毛文龙,毛死后,东江仍能坚持作战。
五、卖粮资敌:蒙古朵颜部投靠后金后,袁崇焕仍幻想拉拢,其他人都认为不可以,他一意孤行卖粮食给朵颜,直接资助了后金。崇祯严令不许,袁崇焕就是不听。崇祯最后让步,但是要求:“西夷通虏,讥防紧要。奏内各夷市买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不得卖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路将等官,倍加侦察,如有疏违,以通夷罪论处!”就是说“你一定要这么干可以,出了事全算你的”,所以最后罪状之二,就是“以市米则资盗”。
六、带兵进京:皇太极3000轻骑偷袭到北京城下,袁崇焕带兵回援,要求关宁军进京协助防守。“带兵进京这条太可怕了,基本抹不掉要造反的嫌疑。一个二品大员两榜进士兵部尚书蓟辽督师那么多典故都不知道么?居然提带兵进城……他也不想想,就算他一片忠心,不怕手下有黄桥之变么?历史上带兵进过京的有几个?董卓算一个,尔朱荣算一个,还有谁?”“三千建奴轻骑而来,能破老北京的城啊?他提出要关宁军进城是何居心?”“他进城,第一名义上大逆不道,第二毫无必要,没有进城北京也守住了。建奴其实就是来抢一把就走的,最后也其实根本不是被打退,而是自己走了的。”
附一:努尔哈赤是否被袁崇焕所杀的疑点:
“努尔哈赤与大明争斗经年,虽然始终轻视大明火器鸟铳等神物,但内心毕竟有所忌惮,将营盘扎在了理论上的火炮射程之外一点点。谁曾料此时宁远城的明军已经装配了新的仿葡萄牙造新式火炮,射程比以往旧式火炮更远,结果一炮而伤。”且不说这一跑不是袁崇焕命令炮兵瞄准努尔哈赤特地开的炮,但是年近70的努尔哈赤仍然生龙活虎地“还去蒙古抢劫了一圈,回来泡温泉时挂的”,离炮伤已经8个月,努尔哈赤是否因此炮而死,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附二:崇祯亡国之君
“至少做一个亡国之君他把自己的内库、皇宫的奢侈物都用于挽救国家了,而看下清朝的最后几代亡国君,他们又做了什么。”明朝以“天子守边”而定都北京,“崇祯至死都没离开,而貌似八国联军的时候,清朝皇帝都不在了。”李自成攻入北京,看见崇祯只有几件普通布衣,也发出了“君非甚暗”的感
就历史责任问题,就因为崇祯是最后一个皇帝,就说责任大半都在他,我认为是不公允的。他接手的本来就是一个烂摊子,文官集团极其腐朽,军事压力日益增大,经济濒临破产,又处于历史的“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不断,甚至关键时刻还有瘟疫海啸之类的,可以说实在是运数已尽。
我认为论责任的话,必须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他是否做到了应该做的事,是否犯了不该犯的错误。从这点上看,虽然后期崇祯对文官集团实在没办法,到处派太监以外,但总体来看,并没有犯什么严重的错误,历史公论也是不好声色,比较勤政的。
临死在衣服上留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附:毛文龙简介 毛文龙,浙江杭州人。万历四年(1576年)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的松盛里,自幼家境贫困,随母寄养于舅舅沈光祚家。年轻时穷困潦倒,替人看相谋生。还学习孙吴兵法,好谈兵事。三十岁那年,只身北上,经北京走山海关、宁远一带”,然后经过他舅舅推荐,被授予都司职位,“天启元年五月毛文龙率军丁将近二百人,涉海三千里,直入虎穴,擒叛将佟养真父子于镇江,一举收复辽东数百里江山。辽阳失陷,他从海道遁回,乘虚攻下满清在鸭绿江边的镇江堡。镇江堡失守后,他率部撤往鸭绿江口近海的皮岛,随后晋升为总兵。……毛文龙登岛后,披荆斩棘,筹备器用,召集流民,通行商贾,南货绸布,北货参貂,挂号抽税,不过几年就成为雄镇。
早在广宁失陷以前的1621年,正在练兵的游击毛文龙就受王化贞、熊廷弼派遣深入敌后,联络辽民,以牵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当时他仅率家丁、军士二百余人,按照许多网友的说法真比李云龙还不如,可后来毛文龙就是用这个班底在敌后策动了声势浩大、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被后金视作心腹大患,他所创建的东江镇巍然屹立于敌后,成了牵制后金远途作战的一颗钉子,长期制约着后金南侵的步伐。
天启元年(1621年)毛文龙于当月二十日深夜亲率领三千人马攻入镇江,生擒佟养真及其子佟松年等六十多人。镇江大捷以后,全辽震动,宽甸、汤站、险山等城堡相继归降毛文龙,一时间“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4,毛帅东江),“归顺之民,绳绳而来”(《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5),毛文龙因此功授参将,不久又晋升为平辽总兵。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毛文龙派遣部将陈忠率兵攻克了后金占领的樱桃涡、涡站。
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毛文龙的部队攻克满浦、昌城。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部驻旅顺的张盘率兵北上奇袭后金军,“建州兵奔窜,永宁等堡俱下”。不久,后金反攻大举南下,张盘因孤军深入而不敌率兵回旅顺。次年春,“建州又率万骑来攻旅顺堡”,并遣使对张盘招降,张盘斩来使。后金军围城,张盘率部在旅顺南北两山夹击后金军,“建州兵大败而去”。
天启二年(1622年)十月,毛文龙亲自率部与后金军在凉马佃大战一场,双方都付出了重大伤亡。后金限于主力集结在西南前线,无力进剿毛文龙,而毛文龙也由于兵少将寡,粮草不济,而无力进攻,双方对峙或周旋,战事呈胶着状态。此战虽未取胜,但是它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后金政权深刻的感到有毛文龙的存在就不能不考虑后方的安全,而毫无顾及地南侵。
天启三年(1623年)毛文龙不断派人深入后金,进行“煽惑”,致使大批辽民“叛去”,同时还带领一些辽民揭竿而起,聚众“叛乱”。虽然毛文龙这些行动规模不大,但对后金腹地的民情影响却很大。1623年成为了后金地区民情紧张的重灾年份,因为有了毛文龙的存在,后金地区反抗后金残暴统治的运动便风起云涌,经常有后金的官员被各种名义骗去杀死,甚至连满人购买的食物都经常被下毒,以致于满族妇女购买食品后要记录下店家的名号。该年,复州(辽宁复县)城就一万一千余男丁叛逃,投向明朝(《满文老档》,太祖卷56)。后金的许多贝勒大臣都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
天启四年(1624年)四月派出一支特潜部队,沿鸭绿江秘密北上,进入长白山区,在后金的大后方开始袭扰,毫无思想准备的后金军在高岭、沙松牌大战中大败,仅军官就有16人被俘。为了配合这支部队作战,减轻其压力,毛文龙又于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亲自组织和指挥了把骨寨、骨皮宏、分水岭三场大战,三战三胜。后来,后金调集重兵前来增援,毛文龙又退守到朝鲜。
天启五年(1625年),海州(辽宁海城)所属张屯的汉人秘密联络明将毛文龙派兵,袭击本屯的满人(《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8页),同时在这一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十余处掀起了反抗后金的武装斗争。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攻宁远时毛文龙袭击永宁,迫使后金回师沈阳。
天启六年(1626年)四月,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毛文龙随即进攻鞍山,后方吃紧使努尔哈赤被迫回师沈阳。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阿敏以八万之众侵略朝鲜,史称“丁卯之役”。阿敏兵分两路,一路由济尔哈朗率军五万攻铁山,自带三万余骑兵攻义州,两地被同时攻克,东江镇当时在铁山仅有屯田军一万,多是老弱和家属,后金重兵围攻之下很快失陷,东江镇屯田军伤亡惨重,毛文龙家属三百七十余口被屠杀。此时毛文龙的主力尚在皮岛,虽然铁山失陷但损失不大,毛文龙不顾后金的重兵压境、精锐尽出,军力明显超过自己许多而毅然反攻,先集中兵力在各地搜杀后金军,又出击辽东半岛取得了瓶山大捷,一度收复铁山、昌城,后又在鸭绿江实施水陆并进截杀返回沈阳的阿敏主力取得一些胜利。《明史纪事本末遗补》卷4“毛帅东江”里有记载,曰:“五战而五胜,……皆令人舌咋心惊,色飞神动”。
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攻“宁、锦”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皇太极被迫撤军。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以后还特为毛帅请功:“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八,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奏言;《两朝从信录》卷三十一,天启七年八月,辽东巡抚袁崇焕上言。)
毛帅和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丁卯之役”中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丁卯之役”中毛帅奋力反击阿敏,并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等地取得“五战而五胜”,而中袁大人却在宁、锦“观望养敌”、“消极策应”、“敷衍了事”,导致盟友朝鲜向后金妥协而驱逐毛帅。在两个多月以后的“宁锦大战”中毛帅不顾东江镇已经十分艰危,毅然出击策应袁大人,连自己都挂彩了。“宁锦大捷”中袁大人自己提出的“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化为了泡影但却“胜”了,而毛帅“丁卯之役”中的“五战而五胜”却在以后被袁大人加上了:“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等罪名……这也真可谓一奇观了。
毛文龙长期在后金后方给予袭扰和打击,让后金时常坐卧不安,就在努尔哈赤去世前三个月,毛文龙还曾派兵袭击距沈阳仅一百八九十里的鞍山驿(鞍山西南旧堡),这使努尔哈赤十分慌张,连夜赶回沈阳,诸王忙率兵向鞍山进发。数日后,毛文龙又派兵袭击萨尔浒城,此地距沈阳也只有百余里。后金的都城沈阳周围都遭受毛文龙的威胁,连努尔哈赤都要连夜躲避,这是什么样一种威慑?若后金大举出征,那后方还不被毛文龙翻了天了?有这种敌手“慑于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有心思远征吗?
毛文龙对后金的牵制作用和对其腹地的威胁都极大,以致于熊廷弼、孙承宗都曾给予东江镇和毛帅高度的评价:
“管铁骑营加衔都司毛文龙,弃儒从戎,志期灭虏,设防宽叆,凡夷地山川险阻之形,靡不洞悉;兵家攻守奇正之法,无不精通,实武牟中之有心机,有识见,有胆略,有作为者,岂能多得!”——经略辽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熊延弼
“文龙以孤剑临豺狼之穴,飘泊于风涛波浪之中,力能结属国,总离人,且屯且战,以屡挫枭酋。且其志欲从臣之请,牵其尾,捣其巢。世人巽软观望惴惴于自守不能者,独以为可擒与,真足以激发天下英雄之义胆,顿令缩项敛足者惭死无地。”——督理辽东军务大学士孙承宗
毛帅和袁大人在“宁锦大战”、“丁卯之役”中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丁卯之役”中毛帅奋力反击阿敏,并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等地取得“五战而五胜”,而袁大人却在宁、锦“观望养敌”、“消极策应”、“敷衍了事”,导致盟友朝鲜向后金妥协而驱逐毛帅。在两个多月以后的“宁锦大战”中毛帅不顾东江镇已经十分艰危,毅然出击策应袁大人,连自己都挂彩了。“宁锦大捷”中袁大人自己提出的“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化为了泡影但却“胜”了,而毛帅“丁卯之役”中的“五战而五胜”却在以后被袁大人加上了:“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等罪名……这也真可谓一奇观了。袁大人的两次所谓“大捷”都是毛帅袭击后金后方取得的,且袁大人“宁远之战”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得对觉华岛所有罹难军民负责,而“宁锦之战”袁大人显然“掩败为功”。
值得一提的是,毛文龙从天启元年(1621年)到敌后开创东江镇就没有一点军饷粮饷,在天启五年(1625年)前总共才领了内帑银子5万两作军饷,而袁大人一出关就有480万辽饷、米180万,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这能比吗?崇祯元年1628年袁大人出镇山海关,直至次年六月不封锁后金,而用军粮接济已经蓟门外投靠了后金的蒙古部落束不的部,为后金南侵准备军粮,同时不准登、莱片凡下海,封锁东江镇的给养来源,把东江镇饿得“人皆菜色”,以这种方式“配合”后金蚕食东江镇在辽南的堡垒,最终以“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杀了毛帅。皇太极在毛率被杀的七天以后立刻宣布“整旅西征”,并从袁大人接济的蓟门外的蒙古部落地盘入塞。
袁大人斩毛帅斩得荒唐离谱,袁大人花了巨资先后两次修筑锦州,把锦州修成一条“郑国渠”似的巨坑,并抽调蓟门的兵力去宁锦削弱蓟镇,又不按照崇祯的旨意扑杀那些蓟门外可能给皇太极带路的蒙古部落,还拿粮食给投靠后金的蒙古部落开马市,为后金南侵略准备好粮草,关键是擅杀毛帅而毁东江,直接导致了后金没有东江镇这个牵制,可以远距离作战,如此一来整个“关、宁、锦”变成了一条“马其诺防线”,分别于但是在1629年、1634、1636、1638、1642年先后五次被后金绕道蒙古大规模入塞,掠地千里,横扫京畿……后来,害得洪承畴把明朝最后的精锐八总兵十三万人都填进了锦州这个“易攻难守”的巨坑里……让明朝的军力和国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还是后话了,而有些人所谓努尔哈赤父子两代人都没有能突破“宁锦防线”完全是荒谬的谎言,一条马其诺防线需要人家去突破吗?
袁大人于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五日在双岛杀了毛帅,并用自己的亲信接管东江镇,还将东江分为几个协,使之不能形成统一的指挥。袁大人杀毛帅的时候罗列了所谓的“十二条罪状”,前面陆续提到一些,基本都是袁大人胡诌的,剩下的放在袁大人身上才正合适:
祖制,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
(朝廷先后数次查核毛文龙的兵马,就在崇祯元年才核查过一次,而且天启帝和崇祯都有过旨意,对毛文龙粮饷从宽,因为东江镇有屯田军,是收留辽东流民的,所以东江镇不比一般军镇;而袁大人出关督师的时候还请崇祯撤了巡抚,毛文龙官拜左都督,东江镇还涉及朝鲜领土,且是毛文龙带两百个家丁开创出来的,没有文官又有何妨?另外,袁大人也有脸皮谈“祖制”?按照明朝的制度即便谁有尚方宝剑但要杀三品以上大员也必须上报朝廷,毛文龙官拜左都督、总兵、赐尚方宝剑,不仅在三品以上,且同样是有尚方宝剑的节将,别说是杀,要节制都需要中央协调,而节将杀节将更是明朝几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徐达、常遇春都没有过这样的作为~!崇祯让袁崇焕出关时分别收回了王之臣和满桂的尚方宝剑,但却没有收回毛文龙的,这摆明了就是不让袁崇焕干预东江镇的事情,袁大人第一条还有脸皮说“祖制”,他杀毛文龙才是严重违制,而且离谱。)
……尔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
(这条就不多说了,毛文龙的战功大多是袁大人在觉华岛上清点的,兵部核准才确认,若毛文龙“尽欺罔”而冒功,那袁大人何苦在查验完毕以后写上“俱是真正壮夷”?)
……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
(袁大人开始搞文字狱了……)
每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止散米三斗又半,侵盗军粮,四当斩;
(袁大人这条给得十分讽刺,他在崇祯元年出关以后请求崇祯将东江的军饷先给他,再由他来发,崇祯同意了。可袁大人一上台就足足克扣了东江好几个月的粮饷,饿得东江镇“人皆菜色”,最后只按照“二万八”给粮饷,这个数字还不及前几次朝廷查核毛文龙兵力时一个岛的数字,而且朝廷只清点马步两军,东江的水师全不算在内。等袁大人杀了毛帅以后自己清点发现确实远不止“二万八”,于是袁大人接管东江以后军饷不降反增,这完全是袁大人自煽耳光。袁大人领了东江的粮饷不给兵,把饿得东江“人皆菜色”,最后自己核查后又不减反增,到底是谁在“侵盗军粮”……)
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
(毛帅有水师海船,也作海上贸易,因为就朝廷那点军饷还时常被克扣和拖欠根本不够,毛文龙从天启元年(1621年)到敌后开创东江镇就没有一点军饷粮饷,在天启五年(1625年)前总共才领了内帑银子5万两作军饷,而袁大人一出关就有480万辽饷、米180万,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这能比吗?不作买卖毛帅怎么开创若大个东江镇?为了筹集粮饷,毛帅还经常自己拿钱出来接济粮饷,这就算私通外番了?这能和袁大人“以粮资寇”比吗?)
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六当斩;
(一个仅二百余人的家丁班底,在乱世以收罗家破人亡的流民为主要兵员,在征战多年以后有相当的毛姓士卒并不奇怪,唐伯虎点秋香进华府当家丁还叫华安呢,关二爷自养子以下有多少姓关的?岳家军又有多少姓岳的?也都算是当斩的罪状吗?这袁大人的标准在向谁看齐了?难怪《辽海丹忠录》要把袁大人比作秦侩……再说,毛姓士卒就一定是毛文龙的私兵吗?毛文龙死后东江镇一样听朝廷的调遣而没有哗变。东江镇虽是毛文龙亲手开创的,但其军士却是大明的士卒,听朝廷的调遣,但袁大人的关宁军却不一样,袁大人一下狱,祖大寿就哗变了,朝廷的指令都不听了,只看袁大人的手书,袁大人的关宁军那才叫私兵。)
剽掠商船,自为盗贼,七当斩;
(毛帅对后金搞海上封锁,某些奸商被查处了当然会诬告,而且那时候海盗、倭寇都有出没,谁冒谁的名能说得清楚吗?)
强取民间子女……八当斩;
(清官难断家务事啊,袁大人管得可真宽,可有谁对袁大人在宁远收的小妾调查一下没有?算不算是“强取”那还不一定呢。)
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九当斩;
(由于袁大人不策应朝鲜,致使东江镇被朝鲜驱逐,失去了重要的后方给养,而袁大人又有意克扣东江镇的军饷、粮饷,朝廷也是长期拖欠,毛帅搞“大生产”也成罪名了?袁大人把整个东江镇都饿得“人皆菜色”,就是要求东江镇受其节制,这不就是“不从则饿死”吗?袁大人也真有脸皮把这条罪名罗列出来,也不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而这种作为跟蒋委员长是否又心有灵犀了……?)
...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
(这个罪名罗列得好啊,刚才那头一条里袁大人不是说东江镇没有监军吗?毛帅搞生祠还不是为了让前来监军的太监回去说几句好话,多给东江镇的流民、士卒争取点粮食,袁大人不是也请修九千岁的生祠吗?怎么不秉公执法、严于律己、负荆请罪把自己也给办了?)
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
(袁大人顶着朝廷两次催促出兵策应的申斥“观望养敌”,眼睁睁的看着朝鲜和东江镇被后金重兵打垮不说,还把铁山屯田军遭偷袭而被屠杀说成是丧军,此时袁大人把自己曾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在《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七里记载着:“天启七年四月袁崇焕谨题当道诸名公:‘毛帅每冬冰交,则避之海岛,天下所知也。铁山所留者,老弱及丽人耳!’”……袁大人对毛帅奋起反抗在铁山、瓶山、昌城、鸭绿江取得的“五战而五胜”说成是“掩败为功”,试想毛帅若真的“丧师”了,又怎么能在两三个月以后皇太极攻“宁、锦”时策应袁大人?怎么会有袁大人为毛帅报功的奏折:“……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再说“宁锦大战”中袁大人所谓:“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成为了现实,而自己保证的“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化为了泡影但却“胜”了?这难道就不是“掩败为功”吗?)
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
(毛文龙的东江镇是白手起家,东江镇本身就是收复的土地,即便袁大人官拜督师后以不准片帆入海的形式断绝东江镇补给而“配合”后金蚕食和打击东江镇,但东江镇还尚存,就不可能“不能复寸土”,而袁大人这个作为又跟那个谁心有灵犀了?另外,“观望养敌”要算袁大人的专利,袁大人不仅是“观望”而不策应友军和盟友,且还“以粮资寇”可谓货真价实的“养敌”。反观毛帅每年好歹还不时出击,还不至于如蒋委员长所说的什么“游而不击”,所谓“不能复寸土”倒是符合袁大人及其手下的骄兵悍将,袁大人拿着几百万两银子和蓟、辽、东江三镇的极权,也没见能恢复孙承宗运用东江镇在辽南的声势,轻描淡写达到的境界——“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缮城郭居之”,反而在他的任上明朝辽东战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在明朝灭亡的整个过程中他没有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不少败笔的添加者。)
《清史稿》:富明阿,字治安,袁佳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崇焕裔孙。崇焕冤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袁公有遗腹子名文弼,后编入满军汉旗。乾隆时袁公后人远在黑龙江,姓袁佳氏,已入满籍,所以后人以为袁公无子),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传至富明阿,以马甲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洊升参领。
后来的永山将军寿山将军等都是袁崇焕的后代,袁某人对于满清来说当真算得上的一门忠烈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对比一下东江的毛文龙,拿的银子只有袁某人的1/10,杀的鞑子比袁某人的辽东多了数倍,阖家200余口都死在满清手下,要连袁某人都成了英雄,那毛文龙该算什么?说满人崇拜英雄的话,为什么记载毛文龙英雄事迹的的《毛总戎墓志铭》等书在清朝成了禁书以至于失传,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从海外重新引进出版?
附:松錦之戰 松錦之戰,又称松錦大戰,是由皇太極發動,明、清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從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二月,到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戰爭經歷了三年,此役是明清雙方的最後關鍵一役。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廷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繫東北邊防,防衛金人。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今辽宁义县),“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锦州守将祖大壽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山、杏山、锦州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疇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援锦州解围。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窥探锦州势态。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承疇進軍。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承疇在宁远誓师,率八總兵、十三萬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後雙方在乳峰山戰事膠著,“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
崇德六年八月十八日皇太极帶病急援,「上行急,鼻衄不止」,昼夜兼行500余里,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洪承畴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皇太極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軍“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決定分成两路突围南逃,屆時「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不久「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為內應。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至瀋陽,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就地处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紅夷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至此松錦大戰結束。洪承畴為表示忠於明室,宣佈絕食,但到了五月剃发降清。洪承疇投降以後,明朝不知道他已經變節,思宗聞之大震,輟朝特賜祭九壇,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又得到軍報,說洪承疇降清了,京城大嘩。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松山、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祖大壽舉城投降,致使「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京師大震,王樸以「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開庭審訊。御史郝晉發言:「六鎮罪同,皆宜死。」「三桂實遼左之將,不戰而逃,奈何反加提督」。兵部尚書陳新甲覆議,「但姑念其(吳三桂)守寧遠有功,可與李輔明、白廣恩、唐通等貶秩,充為事官。」請獨斬王樸,崇禎十五年五月十九日處死王樸。松錦大戰標榜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
袁崇焕必须是个汉奸
阎崇年在无锡巡回售书途中被人扇了耳光,这位在百家讲堂专讲清史的专家大概生平第一次遭遇这样的事情。媒体宣称,这是一次“学术之争”上升为肢体冲突。可惜打人者被拘留,神通广大的记者们没有采访到那位对老头饱以老拳的仁兄。所以,我对于这件事情能否算得上是“学术之争”依然存疑。
从网上来看,阎崇年关于清朝的一些言论可能是造成肢体学术之争的源头。身为满学会会长,如果这些话真是他说的可能并不大合适:
一、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
二、文字狱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维持了社会稳定。
三、清军入关更多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四、汉服不是最完美的服饰,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
五、吴三桂要客观评价,毕竟他的开关行动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带来的无辜平民的伤亡。
在网上迅速有网友回应说:
一、掌掴是人与人的一种交流形式,不能上纲上线。
二、掌掴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制约了一定的思想灵性,但起码给个人情绪一个宣泄渠道。
三、掌掴更多的是促进了交流,还促进了如此多网友的思考,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四、文质彬彬不是啥优点,也并不能体现什么民族精神。
五、打人者要客观评价,毕竟他是用阎崇年的逻辑打的阎崇年。
阎崇年被打发生在10月初,之前的7月份网上就有一次针对他的“围剿”。起点网的写手灰熊猫出了一本穿越小说《窃明》,书里提出了一个和阎崇年截然相反的观点:受到金庸先生高度赞扬的明朝大将袁崇焕本质上是个汉奸。这个观点得到了出版人叶匡正的支持,并且以阎崇年不屑网友学术提问而大加指责。这个事件据说还引起了十四位网友的集体征讨,媒体报道中把一切描写成一群具有相当专业水准和素质的网友挑战阎崇年。看完这些,我努力了好几回让自己相信这是一次学术讨论而不是卖书炒作,但是如同琼瑶阿姨在书里说过的那样:真的好难,好难。
引发争端的是阎崇年对于明清两朝的不同看法。阎崇年单独讲满清的帝王,大受欢迎。但是,当他开始谈明亡的时候,针对他的反弹就开始了。认为他刻意抬高了满人的清朝,而贬损了汉人的明朝。双方较劲的焦点在袁崇焕,阎崇年力证袁崇焕是个爱国者,中了反间计而被明朝皇帝处死,反方则坚称袁崇焕是个卖国贼,崇祯皇帝杀得有理有据。台面上扳杠,台面下是一种奇怪的逻辑:如果阎崇年对了,袁崇焕真是枉死,那么就等于证明了崇祯帝的确是个白痴,自毁长城。进而言之,就说明了满清统治者更聪明,成功并非偶然,清朝取代明朝是一种历史必然。那么,阎崇年褒扬清朝皇帝,贬损明朝皇帝的说法也就成立了。所以,袁崇焕必须是个汉奸。
要我说,问题出在央视的《百家大讲坛》。在这个坛子里讲历史,就不可能是什么学术行为,只是一个电视秀而已。觉得于丹、易中天、阎崇年是学者,在电视上做学术,是太过习惯于明星只是出来唱歌跳舞演戏。谁告诉你学者不能出来作秀?把长衫换成西服中山装,把惊堂木换成麦克风,你就不认识说书先生了?《百家大讲坛》是个学术节目的话,央视就应该是中国最高学府了。
而这个坛子里什么人能上,什么人不能上,所执行的标准是央视的好恶,是电视工业的标准。而任何人只要上去,演出一场学术秀,就意味着名气和未来大量的收入。在坛子里的人看来,那就是一个饭缸。在坛子外的人看来,那就是一个醋缸。饭缸里的人不想出来,醋缸里的人想冲进去,所以饭缸派坚决不承认醋缸派的挑战是学术问题,醋缸派一定要咬定自己不是再搞阎崇年,而是在搞学术。两帮缸子和学术丝毫没有关系,但是最后成为的“学术之争”。学术何其无辜,身边来来往往的都是轮奸犯。袁崇焕何其无辜,死了N年还要被翻出来做枯骨飞弹为各种缸子提供弹药。
我现在就特盼望那位打人的仁兄快点出来,听听他会说点什么。如果我猜想得不错,大概他会在记者面前脱下袜子,露出一双光脚板。左脚“清明”,右脚“反复”,天地会们又回来了。
阎崇年语录 咸丰远超许多华夏帝王。
康熙是汉武帝和唐太宗李世民加起来都没法比的。
满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国人永恒的骄傲。
满清远迈汉唐,因为满清是中国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图腾!
每当回想康熙玉宇呈祥的61年岁月,一股暖流自然涌上心头。请你们放下成见,与我一同去感受!
清军入关更多的是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中造成的某些局部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清兵入关掳掠,很难说悲,应该称喜。
《狼图腾》,的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上层的精明与强干。(满清自认祖先是狼,《狼图腾》是一本歪曲污蔑华夏文明贬低侮辱汉族的书籍,请自觉抵制这本不要脸的书!)
吴三桂要客观评价,毕竟他的开关行动减少了战争旷日持久带来的无辜平民的伤亡。
辛亥革命只是清王朝新政的延续。
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
晶 报:您说过明亡清兴这60年是个天崩地解、山谷陵替、格局剧变、悲欢离合的年代。袁崇焕冤死、李自成入京、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入关,一幕幕惨烈的场景令人目不暇接。如果把这60年比作一场大戏,您认为它在历史上是悲剧还是喜剧?
阎崇年:我刚录完的一讲《明亡清兴六十年》里谈到皇太极5次带兵杀入关内。其中有一次就掳掠“人牲97万头”,把中原百姓与牲口放在一起计算。这对于当时新兴的清政权来说当然是喜剧:扩大了影响,为入关增加了经济基础;对中原百姓来说肯定是悲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历史是在多维中发展的,很难说悲,应该称喜。
阎崇年仿岳飞词:满江红•清帝逊位100周年祭
步岳飞《满江红》韵反其意而赋之
悲不再,龙吟虎啸,八旗壮烈。
中土热衷家里虎,远东已照俄之月。
看鸡图故国已经残,谁关切?
钓鱼岛,迷风雪。
姻蒙古,情缘灭。
待何时兵起,补全瓯缺?
天下旗服温剃发,建洲萨满激喷血!
唤同胞强族振龙兴,
修清阙!
百年耻辱刻悬刀,称我蛮胡恨不消。扩地开疆因圣祖,荣华建国赖清朝。八旗铁骥还激烈,满族雄心未动摇。经济复兴需努力!龙旌指日满天飘。
万里江山紫气生,满洲圣地望龙行。随龙铠甲十三副,伐暴雄师恨兵。六路明军辽葬地,八旗金旅汉迎锋。开疆扩土清华永,业绩辉煌照汗青。
萧瑟金风颤敌楼,黑云接地北天秋。旗幡猎猎清兵号,战将赳赳铁骑流。鞭指中原随刀落,令翻汉鼎剃发收。英雄列队眼前去,梦断关山沦赤瓯。
阎崇年的头衔与简历
阎崇年,男,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族籍不详。关于他的祖籍问题,网上一直有争论,他本人自称汉族,但网上有传闻说他是汉军旗包衣。真假惟有他本人知道。汉军旗包衣,是当年最早投降满清后进入汉八旗编制。
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
阎崇年不愿提的事:
阎崇年曾向欧美六所大学兜售"康乾盛世"并申请研究经费时居然全部被拒,而且还遭到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讥讽:“这不是中国的黄金时期,而是最黑暗的时期!”
阎老先生拍案而起:这是对中国一个黄金王朝的轻视蔑视以及歧视,它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它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它的国号成了我们清史专家永远的意淫!
叶匡政:袁崇焕和阎崇年,谁是汉奸?
《窃明》一书出版,在喜爱历史的读者中反响很大,其中一个热点,就是该书恢复了对袁崇焕的常规历史评价。近几年,历史学者阎崇年一直在媒体制造舆论,企图改变公众对袁崇焕的认知。当有记者就此问题,专门请教阎崇年时,哪知阎大师的回答是:“我回答的是学术问题,不是学术问题我不回答。”
从媒体上看到这句话,我像是吃了一只死苍蝇。这可能是2008年,学者对媒体说过的最为反动的一句话。假如阎崇年是一个长年闭守书斋的学者,说出这话我还能理解。怎奈他从来就是个“电视说书人”,近年又在各地走穴说书,“与公众互动”一直是他的绝招,一夜之间突然只回答“学术问题”了,着实让人好笑。学者、专家本来就有责任,向公众解答自己专业上的一些问题,何况你还是一个“明星学者”,这原本就是你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对记者说的理由更为叫绝:“研究袁崇焕的人我都认识,就是没听说过写《窃明》的那个。”真有大师作派呵!好歹人家也是出了两本书,来与你讨论这个问题,你就以一句“不认识”打发了。倘若是个普通读者想请教你个问题,岂不是比登天还难?
阎崇年说到底,不过是个口才不错的历史说书人,至于他的学术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他是研究满学出身,近年主讲清史。他的说书违背了一个历史学者的基本底线,就是客观、公正,他喜欢下一些似是而非、大而化之的结论,常常让史学界感到啼笑皆非。什么“康熙大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第一帝”、什么“袁崇焕是个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民族大英雄”等等,这怎能是学者讲述历史的态度呢,说评书的也不敢这么乱讲呵。历史学家大多认为他不过是为了娱人耳目,说的不是什么学术问题,也懒得与他争论。哪知这几年,书说得多了,出场费越来越高了,他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史学泰斗,大有颠覆一切的野心。尤其是他对明清史的发言,近年来越发放肆,借由他的说书,传导给公众大量谬误的历史观,着实让人震惊。
阎崇年说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阶级斗争时代的历史思维观。一个史学者,讲述历史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要尽量客观、公允。西方史学叫不能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中国传统史学要求的是史事“实录”原则、不好偏私的“素心”态度。“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都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国史学精神。因为古人不能站出来与你辩白,所以我们在讲述历史时,就一定要秉承公正的态度。这是一个史家的底线,一旦越过这个底线,再新的观点也被视作无稽之谈。
阎崇年常常有此“红牌”犯规动作。几年前,阎崇年就开始到处为袁崇焕翻案,把袁说成一个民族大英雄。这么一说,就等否定了崇祯帝,否定了被袁崇焕冤杀的毛文龙,否定了当时与此案相关的大量文武官员,甚至否定了当年“生吞”其肉的京城百姓。关于袁崇焕是否为民族英雄,只追究他冤杀毛文龙一点,就难以立论。毛文龙是谁?明朝著名抗金将领,后金对他的评价是:“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皇太极把毛文龙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征讨、招降都没起到作用。后金办不到的事,袁崇焕帮他完成了。史书记载:“崇焕既杀文龙,密报于清议和。清主大喜,置酒高会。”果然亲者痛仇者快。几个月之后就发生“己巳之变”,后金军队突破长城边关,兵临北京城下。
崇祯帝杀袁崇焕,列明九大罪状,据后代学者考证大多属实,根本没冤枉袁崇焕。当年百姓对袁也是恨之入骨,袁被杀后,百姓纷纷花钱买其肉“生食”,“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可见民怨极深。民意不可违,崇祯帝不过做了一件顺应民心的事。阎崇年硬把百姓此举说成是受朝廷误导,当时也没有电视和网络,朝廷想误导民众也难呵。此事只能说明,朝野一心,袁崇焕至少不是什么忠臣。
即便不说袁崇焕是个汉奸,至少也是个军事指挥的蠢材,这在史学界早有定论。阎崇年为何敢冒天下之大韪替他翻案,将他标榜为一个民族大英雄呢?他打得无非还是那张“扬清抑明”的牌,与乾隆为袁崇焕翻案的原因一样。袁崇焕被崇祯所杀,如袁崇焕是民族英雄,崇祯自然是昏君,袁形象越高大,就越可显示明朝皇室的昏庸。那么清军入关的理由也就越充分,满人统治汉人就变得天经地义了。
袁崇焕的故事多么容易打动汉人的心呵!这是乾隆高妙的宣传策略,只需假造一个汉民族的英雄,自然就会得出“明朝不灭天理不容”的结论。崇祯帝其实是一个兢业勤俭的好皇帝,只有在这个故事中,才可能被描绘成一个残忍的昏君。乾隆翻案,是为了反击当年汉人“反清复明”的信念,为满人统治寻找合法性;而阎崇年翻案,则是为了在当代民众的心目中,重新确立一个“反明复清”的历史观。
历史学者的职责,就是尽量客观、全面的还原历史的真相,而不是对历史史实根据自己的需要大加取舍抑扬,这是史家的基本良心所在。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任何一个人把好事放在一块说,他就是个英雄。任何一个人把坏事放在一块说,他就是个小丑。而阎崇年近年一直做的,就是肆意“取舍抑扬”,从他的很多说法中,已看不到一丝历史学者应有的良心。
我认为阎崇年为袁崇焕翻案,玷污了崇祯的历史名声,此事件正在成为当代史学界的一个耻辱。我给这个事件取了个名字叫做“三崇之乱”。从好一点的方向想,阎崇年欣起“三崇之乱”,是为了抬高自己所研究的满学与清史的学科地位,使满学和清史成为当代显学,这一点他就要做到了。以小人之心度之,我看阎崇年虽自称汉族,极可能有满族血缘,否则他的很多说法与行径实在让人费解。
回到文前,他常说自己的见解是学术见解,请看他对袁崇焕这一句广为流传的评价吧:“我觉得袁崇焕这个人,他身上有一股气,就叫做正气,用孟子的话来说,叫做“浩然正气”;袁崇焕身上有一种精神,叫爱国精神,他这个爱国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不是一般的说出来的。”这是历史学者的学术话语吗?完全是一副政客的嘴脸和口吻。一个学者能从明朝将领的身上读出爱国精神来,也算是一件滑稽的事。就算袁崇焕是个好人,他是忠君,还是爱国,你也得搞搞清楚呵,那年头讲的是忠君。
我写此文,并不希望阎崇年回答。不过我还是希望他能答复一下《窃明》作者的那一声质问。既然阎崇年是位历史专家,总得说出点靠谱的理由来吧。
袁崇焕是忠是奸,《窃明》翻案
窃明一书,因其前4、5章的晦涩而读者寥寥,因其第7章以后精彩而真实无比的战争场面描写而受到资深读者们的狂热追捧,甚至有读者称:窃明之后无架空。也有读者声称:看了窃明后看不下去别的书,以至于发生了严重的书荒。
除了精彩纷呈的战场描写,其与众不同的历史观也在书评区引起了激烈的反响。
《窃明》作者与绝大多数网络作者不同,虽然看过金庸的《袁崇焕评传》却拒绝相信金庸大师的看法,而是细读了一些专业历史文献如《满文老档》《熹宗实录》等等,调查了大量的历史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推理,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明末真正抵抗后金军的是毛文龙的东江军而非关宁铁骑,因东江军的斩首数量远远高于关宁军,而且东江军的斩首都要送到天津、山东、宁远等地接受文官们的检查,文官们出于对武将的偏见,甚至要仔细检查首级上绞发的发根是生前剃头的还是死后剃头的。因此这些军功都是可以确信并非杀良冒功。
二、袁崇焕不是英雄,即使并非汉奸也不是好鸟。
引用作者的几段:
“皇帝要杀二品官员的话,都要下诏狱穷治其罪。……明太祖朱元璋要杀蓝玉都要罗织罪名,把所有程序老老实实的走一遍…………中国上下几千年,包括汉唐两宋和大明历代皇帝在内,袁崇焕是唯一一个敢不经任何程序就将正一品武将推出去斩首斩首的人。黄石不得不承认,这种超过历朝皇帝的魄力,还有这种天地之间唯我独尊的王霸之气给了他巨大的震撼。…………虽然明末文视武如奴仆,但像袁崇焕这样杀武夫如屠一狗也实在太夸张了……”
……至于袁崇焕的战功,比如宁远大战,斩首不过300余级,这个斩首数量,确实是低了点,要知道当时宁远城内战斗兵就有15000人,至于装备更是极为精良。
而“宁锦大捷”,作者查了袁崇焕的奏章,更夸张:关宁铁骑和后金军野战大战3场,小战72场,仗仗皆胜。不过因为建奴以将战死伙伴尸体从战场上抢回去为荣,所以没有一颗首级的斩获。
袁巡抚并用火海战术对付建奴皇太极的人海战术,单单锦州就连续炮击建奴24天,每天毙伤建奴官兵数千人,战斗最激烈的一天明军炮毙建奴4000,重伤不治上万人。
而根据建奴方面的资料,皇太极是役出兵披甲(战兵)1万人,包衣等辅兵2—3万人,当然经不起这般损耗。
再考虑到正式为袁崇焕翻案的,是编纂《四库全书》的乾隆奴酋,作者当然有道理怀疑袁崇焕。在【万仞指峰能担否第十三节忍耐】中,作者更指出了一个要点,即弘治为袁崇焕翻案后,命人毁去了对袁崇焕的审讯记录,要知道明朝是制度完善的文明国家,所有被审讯的高官都有审讯记录存世,熊廷弼在审讯中将审讯他的官员驳斥痛骂的记录都有保存,唯独袁崇焕的审讯记录被奴酋弘治下令销毁,这确实值得怀疑。
至于该书为魏忠贤翻案,请注意,并非该书认为阉党是好人,不过该书认为阉党虽然不是好人,但是东林党也不是东西而已。至少阉党是在确实解决问题:天大旱,于是阉党调粮赈济,开海禁以收税补农;而东林党则要求皇帝杀阉党,老天自然会下雨。
作为现代人,考虑到当时是小冰河时期(太阳黑子运动暂停70年导致小冰河期),包括在下也认为太监治国要比儒生治国更好,至少太监们会去解决问题,而不象儒生们就知道诛小人———就我个人的浅薄认识,哪怕东林党将皇帝身边的所有道德不完善的人都杀个精光,甚至干脆到东北将建奴请来当皇帝,我也很怀疑太阳会回复黑子运动,小冰河期能够提前结束。
说了半天,还是建议大家去起点看看该书,如果觉得闷,不妨从第5、第8章开始看,前面的内容不看关系也不大。
梦想云心2008.01.11 21:29
《窃明》书评
首先声明一点,本人是铁杆窃明迷,无论窃明实体书出得如何,窃明在本人的心中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作为一个窃明迷,常常为看盗贴,不能支持熊猫大大所自责,所以最先听到窃明在五一出书的消息以后,在下欣喜若狂,因为熊猫大大在网络版里面写得十分仓促,有许多的历史硬伤和情节矛盾,想到在实体书中熊猫大大一定会改正这些错误,并且完善人物的性格,所以很想一睹为快,但是因为某些原因,窃明的实体书上市被拖后了一个月,本人在那时也正是期末考试时期,所以只能按耐出内心的渴望,终于在几天前,花费48元大洋成功购得窃明一二本,于是在下秉烛夜读,终于得以窥得实体版窃明书。但是合上书本,内心的失望却大于欣喜,本人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可能在某些事件上有一些不同角度的看法,一味的歌功颂德不是真正的窃明迷的表现,所以今天深夜,在下想对窃明第一本,第二本中个人认为实体书超过网络版,不如网络版的一些描写一吐为快,再次声明:个人意见,不代表全部。
首先先说说实体书超过网络版的地方吧:
01,在实体书里,增加了金求德参军同黄石见面吃饭的情节,个人认为这一段加的很好,体现了金求德狠辣的性格,并且补充了后来金求德投靠黄石的突兀,不过本人还是认为金求德的“馒头定人心”太脱离实际,不符合当时的现状
02,增加了对满清辫子的描写“金钱鼠尾”符合历史实际。
03,增加了关于毛文龙拜天妃娘娘,率198人反攻镇江,开辟东江镇的全过程,本人认为这是实体书修改的最好的地方,阐明了东江创立的过程,体现了毛帅的艰辛和不畏艰险的特点。
04,增加了商人在对黄石吐痰后见到黄石唾面自干的做法叹息"奈何做贼"的细节描写,使商人的殉国更具悲剧性。
05,增加了孙琴(MS在网络版里孙小姐连名字都没给)同黄石去逛元宵灯节的场面,那段对话也十分精彩(就是“到底是谁家娘子”那一段)比网络版生动了许多,也更好的增进了黄石和孙琴的感情,并且删去了黄石想QJ乖宝宝的那一段(那段写得太禽兽了)。
06,在广宁之战中增加了孙得功是如何说服王化贞,让王化贞同意他的军事分析的描写,孙得功所找的借口也非常好,如果不是事前知道他要叛变,简直就以为他是个很NB,很冷静的将军。
07,把黄石回军广宁在北门遇到的人从王化贞改成了方震儒,比较符合史实(王化贞先跑的),成功的填补了网络版里面王化贞在黄石收复广宁后莫名其妙开溜的漏洞
08,删去了赵大,赵二这两个角色,其实个人感觉网络版里面这两个人物设置的十分多余,简直就是为了让他们和赵家恨上黄石而设立的。PS,本人是烧饼党。又,本人以小人之心度熊猫大大之腹,熊猫大大肯定认为后来黄石去辽阳通皇太极假意议和实际争得杀努尔哈赤的名声的情节中,赵二是个累赘(网络版里面熊猫大大没说明,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如果按黄石所说的那样是不可能把赵二带回来的)
09,在黄石去山海关见王在晋的时候把袁崇焕加了进去,让这个大反派提前露脸。并且删去了赵家的情节,感觉完整多了
10,增加了一些在复州伏击建奴的一些小的战争描写(个人对战争描写不感冒),尤其是新加了掩护复州难民难逃的情节,用皮鞭和烙铁来刺激他们,不让他们倒下,有点近代指挥的特征。
11,实体书里关于描写解散家丁的情节较网络版好上很多,先是黄石和鲍九孙唱红白脸,后来贺宝刀感动得说不出话,为后面贺宝刀贡献家族秘籍作下合理铺垫.
12,删去了网络版向赵家求婚的情节,个人认为黄石求婚完全是不必要的,只会更加增加赵家对主角的敌意,不过实体书改的更好,直接把赵家的事情全部删光,不胜快哉.
13,增加了一些对明末历史的补充,比如对两次沈阳之战的描写,崇祯对三案的评价,引用王化贞,孙承宗的奏折,使得作品更具有史实性.
下面是个人认为修改后的实体书不如网络版的一些地方
01,实体书前面一章莫名其妙的扯了一堆东林党,万历,泰昌之间的描写,如同流水帐一般,枯燥无味,并且毫无史实依据,有熊猫大大自己发挥,刻意抹黑东林党之嫌.本人猜想熊猫大大肯定是想为后面证明东林党是垃圾打下一个铺垫,但是这样直白的,几乎等同于直接说"东林党是坏蛋"的描写只会起到反面的效果.
02,删去了黄石在镇江同毛文龙见面并且如同诸葛亮隆中对一般给毛文龙提的一些建议得情节,这个删去我认为是重大的失误,因为我认为后来山海关要调黄石去辽西的时候,黄石给毛文龙留下的“先知”“高不可测”的印象比黄石用身世打动毛文龙起到的效果更大,可能是作者认为当时黄石可能被皇太极监视所以删去了这一情节,但是我认为删去这段情节是弊大于利。
03,删去了在张又弟的婚礼过程中,黄石慨然宣布要让自己的女儿同张家结亲的情节,虽然只删了短短几句话,但是黄石有恩必报,决不食言,有情有义的性格被抹淡了很多。个人认为也是一大败笔。
04,删去了黄石故意让杨致远去向乖宝宝泄露他生气的原因,后来乖宝宝为了掩护杨致远宁可冒着被抛弃的危险来撒谎的情节的那一段,这也是一大败笔,搞得后来杨致远莫名其妙的就喜欢上了乖宝宝(实体书是杨致远感动于乖宝宝忠于孙小姐所以喜欢上她,理由太过牵强)。
05,网络版对孙得功突围的过程的描写只比实体书多了四个字“背了母亲”,删去这四个字我十分理解熊猫大大,忠孝忠孝,不忠岂能孝?但是我认为删去这四个字完完全全没有必要,因为虽然孙得功是逆臣,但是他未必不孝顺,孙家好像从来都是提倡孝的,后来孙小姐的自杀也体现了这一点,另外,孙得功当时还有百余名亲兵,黄石,费立国只有2000乌合之众,如果孙得功致意突围,不顾老母,还是可以冲出去的,背了母亲突围,有种下邳之战吕布背着女儿要企图杀出重围同袁术结亲求的援兵的悲壮。更能渲染后来孙小姐自杀的悲壮气氛。
06,实体书对孙小姐的自杀仅仅转自乖宝宝的口述——郎心真似铁,而网络版里面则是由黄石同孙小姐见面,由孙小姐痛斥黄石,最后自己毅然了断,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本人猜想熊猫大大可能是受不了读者的声讨才改成这个样子的,不过我认为效果差了很很很很很多。
07,实体书删去了黄石为了稳定军心杀掉费立国的过程,这简直令我无法忍受,成大事者向来要心狠手快,比如上海滩里面许文强故意设计杀害李老板夺得夜总会,还有,可能熊猫大大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前面有黄石心狠手快干掉费立国,末尾有皇太极干掉莽古尔泰,多么首尾呼应!何其相似乃尔!删掉这么一段,真是一大败笔,本人的猜想是熊猫大大为了安排刘聪这个角色,加上不忍让主角“心狠手辣”“大义灭亲”才无意识的删除的
08,删除了网络版黄石和贺宝刀再去旅顺的路上争论是否杀村民的情节,原因很简单:和(百度)谐,大概熊猫大大也是身不由己吧,不过删去这一段对小说的韵味又很大的影响~~~~~
09,复州之战有个小BUG,斩首数目应该是120+230 = 350,熊猫大大可能漏算了前面的120级
10,网络版里面一些关于满清的评价被删的干干净净,这个~~~~~不怪熊猫大大,可能是和(百度)谐的缘故。
11,网络版里面时时出现的“明史”“太祖实录”等等熊猫大大自创的一些古文描写也被删了,其实这些小段描写更好的体现这部小说“历史性”的特点,删去的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熊猫大大认为这是一些自娱自乐的段子,所以~~~~~~~
好了,在下费尽脑汁总算总结出了个人认为网络版同实体版的不同描写的优劣,下面给熊猫大大提一点个人的建议,希望熊猫大大能够接受或者参考:
01,关于战争描写,由于本人对这方面不擅长,一些专业的词语或者动作很难在脑海中化为具体的动作,所以还是希望熊猫大大能够多从第三视角或者参战的人的心理描写来体现战争的场景。
02,关于袁崇焕问题,熊猫大大在最后否认窃明是“脸谱化”描写,但是我认为熊猫大大对袁崇焕的描写太过直接,描写一个坏人不需要时时刻刻提示他是一个坏人,最好把史料或者现实写出来用质疑或者询问的写法来描写袁崇焕。
03,希望熊猫大大能够在描写中适当插入一些史料原文,使得事件更具说服力。
04,关于窃明最后的“靖海大借款”“平蛮大借款”过于一厢情愿,个人认为不可能实现。
萨苏:闲话《窃明》
作为架空历史作品,灰熊猫的《窃明》是一部很受关注的小说。有朋友提到这部作品中作者借主角黄石对袁崇焕多有负面看法,对比黄石在辽东的战绩,袁崇焕远为减色,而毛文龙则得到更多的赞许,这该怎么评价呢?
萨的理解,黄石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人物,谁都明白在明朝,这样一个人是无法存在的,因为支撑他的先进理念,前瞻等等真正的明朝人不可能具备。灰熊猫用他是写一种理想。
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和毛文龙,则是现实历史中明代辽宁前线较为出色的人群。黄石虽然理想,但假如我们生在那个时代,所能面对的,只能是孙袁熊毛,不能忘记,黄石,只是一个虚构人物。
作者以后的写法我并不清楚,但现在为止的作品看来,每一个这样优秀的人物,在他的笔下都是优点与缺点同时得到了表现。在作者笔下,孙承宗是超越其他三人的,但是他也有他的致命缺点,比如儒家的局限使他经常在现实和大义中迷失,象力保马世龙,象对辽西将门养而不能用,都是体现,从而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地位可能为历史带来的影响。熊廷弼,除了最后的闪光以外,这位大将的RP在作者笔下全是负面,东林党对沙岭战役中熊的评价(有能力而不用是RP问题)并非完全无的放矢。然而,作者又雄辩地论证了从战略和军事部署上,熊廷弼的才华无人能及,若再给他几年时间,满清根本没有崛起的机会。袁崇焕,许多人认为作者是贬袁的。不过,作者并没有掩饰袁崇焕优秀的一面,例如袁和赵引弓的第一次对话就是,如果这种对话让人感到对袁的钦佩和好感,那不要忘记可是作者写出来的。这可以对比毛文龙,其实可以看出,作者对袁,毛都是有褒有贬,毛文龙和山东文官集团打交道的无能和策略失误,收干儿子对孔有德这样有自尊武将的心理创伤,都在文中得到了体现。也许因为历史上毛文龙死于袁崇焕之手,所以,很多人的意识中贬毛就是扬袁,贬袁必要扬毛,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对林彪的评价——先是半个神,接着一个鬼,就是没有当人的时候。
作者的意图,我认为是在试图抛开历史对某些人物的定论和为尊者讳的习惯,来真实再现这几个人物的形象,甚至,孔有德,尚可喜等人也能够被他写出成长发展的脉络来。我们中国人习惯于盖棺定论,也就是说根据一个人死的时候的立场来评价他的一生,这其实未必完全公平。比如南宋死守襄阳的吕文德,他曾经死守襄阳,捍卫了南宋半壁江山十余年,是宋王朝的中流砥柱。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如果没有襄阳,南宋的灭亡会大大提前。假如吕文德在战斗中被流失射中而死,大约早就是民族英雄了。不幸他没有死,而且在最后投降了,所以就落了汉奸的名字。但如果想一想襄阳城上看到张贵张顺尸体时全体的痛哭,那种十几年不见援军的苦守,我们是不是应该说一句——守襄阳的吕文德是大英雄,投降以后的吕文德是大汉奸?
所以,对于孙承宗,袁崇焕这样最后死于社稷的人物,我们常常只给他们夸赞。毛文龙最后死在大英雄袁崇焕手中,所以自然被视作大汉奸了。
其实,英雄何尝不能相残?何尝没有误判的可能呢?刘晏就是死在杨炎手中。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这是没法改变的。
我是比较典型的拥袁派。灰熊猫的观点显然比我要负面得多,有些内容我是不能赞同的。
比如袁崇焕的擅杀武将,作者感到十分不满,而我的看法以当时辽西将门的混蛋(这一点作者一定非常认同),没有袁这样的重锤,这支军队焉能用得起来?作者对于宁远大捷的看法很不屑,而我认为他对此的意义看得不够,历史上并没有黄石,所以袁崇焕是当时明朝唯一的希望,他的大捷也是历史上唯一稳定战线的契机,而不在于杀敌多少。假如真的如作者赞同的退守山海关,在小冰河气候影响下,女真怎么会束手待毙?那唯一的结果就是对华北的蹂躏被大大提前。同时,山海关外的地形也决定了明朝再无从这里反攻辽河流域的可能,只要几个牛录就可以挡死这里,万夫莫开。此时,掉过头来的后金主力面前,成为孤军的毛文龙只有死路一条。
但我尊重他的看法,原因是我对明代典籍所读不及他,灰熊猫在历史文献上下了大量功夫,至少我把他所写的若干内容与历史对比来看,发现大多吻合(问题也是有的,比如关宁铁骑不可能参加朱仙镇之战)而且对于史料的取舍很有分寸。第一不是故为大言,第二史料运用不是为情节服务,使用得信手拈来,顺畅自然。我猜测生活中得灰熊猫是个严谨而且谦逊的人。他写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物,是根据自己读到的史料来分析出结论的。所谓贬袁,我想是灰熊猫所看史料中对袁负面的比较多,而且自己的分析结果如此,并非预先抱有成见。当然我的看法作者看的史料可能有片面,这是我们有不同看法的源头。而这种不同看法,我觉得属于真正的看法不同而已。这不会让人郁闷,反而有一种共同探讨真实的欲望。
我觉得灰熊猫只是在用自己的观点解读历史,他的观点未必正确,也与我不同,但他不似有意在作翻案文章。而这部小说的确因为作者对历史的了解而非常精彩。
我对于袁崇焕的看法,并不因为作者“贬袁”言之有物而有所改变。原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袁崇焕性格上并非没有缺陷,但更多时候,他这样做有这样做的理由,一如黄石不得不让孙小姐死于非命,出卖忠贞的商人细作一样,袁崇焕要想成为历史上的袁崇焕,就不得不这样做。他没有黄石对于历史的洞察可能,也没有先进的理念,他只能按照一个明代大臣所能做的来作。同时,这些又昭示我们——历史不会因为多了一个袁崇焕或少了一个袁崇焕而会有太大改变。袁崇焕比当时大多数明朝大吏要优秀,但他不是圣人,更不可能一个人挽救一个危亡的王朝,甚至他自己也是这个王朝的产物,王朝的缺点一样根深蒂固存在于他的身体里。
“既渡辽,携汝伴,草军书,常夜半,余之心,唯汝见”
熊廷弼砚上的这段话,同样是袁崇焕的心声吧。
一个人挽救这样的王朝,大约只有黄石这样远远凌驾于时代的人物可以有希望。大明最终没有出一个黄石,因为它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它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不过,看作者的意思,有了黄石,明朝一样会亡掉的:)
應該如何看待竊明
從高中開始看架空歷史,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哪本書像竊明一樣引起過這麽大的爭議。在我看來,作爲一本網絡原創的小説,不論書中觀點如何,能夠吸引如此多的讀者喜歡他,並引發無數人的思考和辯論,就這一點來説,竊明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在我看來,竊明最大的意義在於它的歷史觀上,全書最大的亮點,就是通過分析論證,得出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觀點。先不說其觀點是否正確,畢竟真實的歷史是什麽樣的我們誰也不知道,我們都只能通過史書上的隻言片語來得出自己的判斷,而即使是史書,同樣會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會有撰寫人的主觀臆斷,更有因爲種種原因篡改歷史,比如清代的歷史就非常的不可信。這都使歷史真相撲朔迷離,那麽,既然有些人可以根據乾隆的金口玉言來判斷袁崇煥是忠臣,那我們爲什麽不能根據其他的史料來得出相反的判斷?你可以引經據典來從學術上進行反駁,但你不能說我們提出不同的歷史觀點本身有什麽不對。至於說竊明一書嘩衆取寵之類,更是沒有道理,就許有的教授在電視上稱頌千古一帝,而不許我們這些小民百姓提出相反意見?你是宗教裁判所還是蓋世太保?
很多人不能接受書中對袁的觀點,其實我可以理解,如果現在有人和我說岳飛是賣國賊,慼少保暗通倭寇,我一樣會受不了,多年的學校教育已經讓很多觀念根深蒂固了。而對袁也是一樣,雖然在我的印象裏這個人能力一般,但絕對是忠貞愛囯之士,但讀過竊明之後我的觀點已經有所動搖,再了解相關的一些史料之後,我也成了堅定的“袁黑”^_^!至少就目前來説是這樣。但是,我也可以明確地說,我不是因爲竊明而得出的判斷,竊明只是一個誘因而已。至少書中那些關於袁的描寫,我不會儅歷史來讀,因爲我知道熊貓肯定也沒見過袁崇煥,那只是小説的描寫而已,如果有的人連這點也不明白,那也實在沒什麽好説。
我喜歡讀竊明,但也不是竊明黨棍,有的竊明黨說了胡話,我也會反對,有的袁粉說得有道理,我也會支持(雖然至今還未遇到)。我也沒有什麽“若非同道,即為仇敵。”的觀念。我支持竊明作者的觀點,他也不會給我分點稿費,相反我還得花錢買他的書—_—!至於袁崇煥是不是真的賣國,與我自身的關係也不大,他老大人連灰都找不到了。而且,我覺得如果現在有一份確鑿的證據擺在我的面前,能證明袁崇煥是忠臣義士,竊明的觀點是錯誤的,那我也會馬上轉化陣營。這不是墻頭草的問題,而是實事求是,我現在也不會說我的觀點就是絕對正確的,我只是從目前存在的事實來得出的結論。
竊明不是歷史,雖然書中涉及了很多真實的歷史事件,訴説了很多史書的記載,但他本身只是小説。小説中的觀點也只是作者本人的觀點,這種觀點和閻崇年教授千古一帝的觀點類似,屬於一家之言,即便是司馬氏的《史記》也未必就是真實的歷史。歷史是什麽樣的,我們誰也不知道,每一個讀歷史的人都應該明白這一點,我們所要做的,不過是通過文物和歷史文獻來盡可能的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通過反思歷史,來對我們今天的行爲提供幫助,就是所謂的以史為鋻。
可以說,不論袁崇煥賣國與否,竊明本身都是一本成功的小説。至於說能從中得到什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白雲深處有人家2008-07-21 14:39:18
海棠依旧在:我看《窃明》
《窃明》之所以能获得众多书友的喜爱,除了熊猫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以外,我想书里众多可敬可爱的角色也功不可没。我在追看《窃明》的数月间,也为书中角色笑过,哭过,囧过,骂过……所以,我想试着稍稍分析一下《窃明》中的配角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长生群英谱 影子慢熊
赵慢熊刚开始出现时,我总觉得是恶搞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如果不是由著名坑王早慢熊友情客串吸引眼球,这个角色实际并不出彩。所以,他在书的中后期出镜也越来越少,显得可有可无。但仔细一读却会发现,这个人所做的事,都对日后的情节有着重大的发展,或者是关系到日后重要的角色。比如张家灭门、赵氏提亲、为黄石举荐其后勤、商业两大臂膀等等,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黄石而活着。书里甚至没有描写到他想娶亲、升官之类的想法,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不可思议。赵慢熊就像是黄石的影子一样,躲在黄石的光芒下,为他做尽一切……有时我会在想,他是不是熊猫刻意写出一个角色,就像《二鬼子》中的真我与自我一样,表面上是两个人,实际上却是同一个人的不同面,这样才可以解释他们之间诡异的、互补的、又时有分歧的关系。
热血宝刀
贺宝刀出场不到数百字的描写,马上可以让人了解到他的性格:热血、冲动、粗中有细(虽然他很少细过)、忠诚、正直……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到缺点。某位书友说过的,贺宝刀就像是黄石的忠诚。我觉得贺宝刀还代表了黄石在穿越前的一面,那时他还没有背负上“背叛的原罪”(熊猫语)。他对未来充满幻想、带着一点点浪漫主义(完全现实又理智的不会想到穿越这种事吧)、同样怀着满腔热血、同样正直的回到明末这个大时代。而时代的残酷把他这一面全部摧毁,所以他一直非常注意保护贺宝刀。如果说之前他是看重贺宝刀的训练才能,但当长生军训练自成体系后,他仍然不愿意放贺宝刀到战场上去冒险,对其的冲撞也完全不会动怒,这一点我认为可以用他在愈来愈了解贺宝刀后,想要保护自己心里对过去那个自己的希望。不过可惜的是,我也认为贺宝刀会在最后一战中死去,因为只有贺宝刀的死,才能让黄石完全抛弃过去的自我,走上更加残酷的君主之路。
多智求德
金求德同样是由大神客串演出,但这个角色明显比赵慢熊更立体一点。他狡诈、多智、有着狂热的野心、在他最后一次参谋推演时,充满了教主风范(笑)。不过我不喜欢这个角色,也许是因为这类角色在起点的书中已经见过太多,而他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可爱之处。所以原谅我对这个角色的体会不深吧
朴实炉火
杨致远初初给我的感觉就是单位里、街坊家的那个“老杨”,除了与乖宝宝那段单相思以外,他实在是个不起眼的人。但在他用古怪的语音告诉黄石,“他们在听窗”那一段时,我突然想到一句话:真汉子,不流泪!为了让自己战友的形象、安全,为了心爱女子的幸福,他亲自把乖宝宝送到了别人的怀里。从此相隔一水间,永远隔绝自己的思念。幸好,这个老好人到了长生岛上,倒开始有了一点生气,每每看他和黄石争论种田事宜时那段鱼的烹饪方法时,都让人忍俊不住。幸好,他最后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懦夫云睿
这个建立起长生军侦察体系的人渣、罪犯、变态,在其他人手下时,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_=b),甚至为所有人所鄙视。他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来看,绝对是一个懦夫。但这样一个人却受到了黄石的接纳。虽然黄石对他只是物尽其用,但是他却从黄石身上得到了自己曾经有过,后来又失去,辗转反复求之不得的尊严和信任。所以他一个心眼的跟着黄石一条道儿走到黑也就不奇怪了。有趣的是,在他犯过花罪的事情曝光后,他同样被许多人鄙视,也许整个长生岛上,从头到尾没有鄙视过他的就是慢熊和黄石了。
宋哥和独孤弟
这两个人曾经是恶搞同人中很受欢迎的男主角。这两人也是熊猫描写过的辽民典型。私以为,宋哥那没出过场的弟弟代表了辽民的仇恨,独孤弟那短命的哥哥则代表了辽民的自私。为了求生,为了自己过得更好一些,独孤兄杀害、劫掠起同胞不眨眼。而为了报仇,宋弟杀起独孤兄也没有手软。本是同胞却因为后金的罪恶而自相残杀。他们之间身怀血海深仇,但在国家、民族面前,个人的意志都是那么渺小。最后,他们并肩做战,真正融为一个整体。
二、东江英雄录 毛文龙
感谢熊猫的描写,让我们了解到这位英雄的生平。一开始毛帅出场,熊猫并没有在正面对他做过多的渲染,这是熊猫的聪明之处。如果一开始就大书特书毛帅功绩,估计许多如我这般的小白早早就将此书下架了。熊猫把我们带入书中那个时代,在用了大量的笔墨铺垫敌后斗争的辛苦之后,再通过书中若有若无的几句话突出了毛帅的功绩。书的后半部分,熊猫再着重描写毛帅风采时,我一下子觉得理当如此甚至会觉得熊猫早就该这样描写毛帅了!
潘一刀与李乘风
这位在全书中只出现过两次的小配角,万万没有想到会令如此多的书友为其落泪伤怀。当白孙二人向黄石求救时,我已经完全忘记了潘一刀是什么人,甚至连他在什么地方出现都忘了。然后,当黄石用短短几百字,把这位朴实忠诚的硬汉子的惨状描写出来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再三看来亦然。李乘风在贾明河他们的口中,是一个令我没有好感的家伙,但我同样也没想到,熊猫为他安排的死亡,同样扭转了我的想法。也许他不是个体恤部下的武将,也许他也是个争权夺利的家伙,但他同样也是东江群雄的一员,他也是跟随着毛帅,在敌后艰苦的环境下保家卫国的真男儿。
三、皇帝与太监们 天启与崇祯
天启与崇祯一直名列“有志青年最想穿越的明朝皇帝”一二位。比起还会引发别人同情的崇祯,天启的形象一直是极不堪的。幸好《窃明》出现了,熊猫根据史料中找到的一点点关于天启性情记载,给我们描述了另一个不同的天启。天启出场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出场时的描写却极用心。熊猫没有一上来就急着扭转天启的形象,他通过一段段文字,每次一点的改变着天启在我们心目中的印象。相信很多人在开始看到描写天启的段落时,还会觉得可笑、鄙视(比如吴穆上书怀疑黄石时,天启的反应),但逐渐的,我们感觉到了天启的可亲、可悯、可爱、可悲。至最后天启之死一段,终让人泪落如雨。
至于崇祯,初出场还是个可爱的小正太,但是熊猫为了再现历史的那一幕、扒下袁崇焕的光环,他仍然按崇祯原来的性情来描写了这个角色,所以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人气与其兄相差甚远。也让我看得很是别扭。
吴公公
终于要写到可爱的吴公公了。记得小说写到吴公公初经战阵时,似乎我就是第一批公开在书评区宣称吴公公是史上最可爱的公公了。吴公公刚登场是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清楚官场上下的弯弯道道,光明正大的无耻,令人发噱。他有着雄心壮志,为此他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然后这样一个人,在某方面却总是脑子转不过弯来。他在黄石声望达到一个高峰时,向天启、孙承宗写去怀疑的书信——不可否认,孙承宗此后对黄石的压制是由这封信引起的,虽然孙承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黄石。他在东林势大时,却宁愿自尽也不愿构陷魏忠贤自保。他为人处事看似圆滑,却坚守自己的底线;他不识字,却也明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理——而他真的这么做了。吴公公不愧是起点第一公公!
魏忠贤
魏忠贤的祸害从小就听得多了,在《窃明》一书里,熊猫似乎无意重复前人说过的东西,在描写魏忠贤时着重把笔墨放在了他做过的“有用之事”,以及他对天启的忠诚之上。魏忠贤最后的描写,是在我们了解东林并不像主流宣传那样,因此对他的死也会感到一丝悲凉。吴公公有黄石赠信相殉,魏忠贤也有李朝钦陪他上路,如果在黄泉路上相见,魏忠贤也会感动于吴公公对自己的义气吧!
四、关宁众生相 关宁军中将领在正史中,给我印象最好的是金冠。本来在觉华之战中,金冠给我的感觉与其他众将也没什么分别,不过在最后大会战前,他口口声声要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拼命,最后却将功劳让给自己的儿子,爱子之心跃然纸上,这人性的一面使人对他印象大好。姚与贤是个赌徒,他在觉华之战中赌了一把,率众受黄石节制。这一赌他赢了!赌徒下注前都要看清局势优劣,当他在最后一战,眯起眼睛看清局势再亲自冲下战阵时,一个活生生的赌徒形象就浮现在眼前。这是个好运的赌徒!
五、东林诸君子 东林其实也有君子的。比如高邦佐,比如孙承宗,还有个方震儒也勉强算上一个(?)。不过东林的伪君子更多。大到袁崇焕、张鹤鸣;小至朱一冯、福建巡按等。这许许多多的文官,本来很容易写成面谱化的角色,但是熊猫给每个人都加上一个特点,并围绕着这个特点去描写,因为形象分明,栩栩如生。让人在觉得可气可厌可恨可耻之时,也不觉会有可笑之感。
PS:引弓也学坏了,看他在觉华大捷之后的盘算,可知连这样原本还算正直的文人,入了东林没多久也学得这样坏了,可东林真是一个大染缸啊!
六、皇太极与莽古尔泰 皇太极是本书反派第二人。在任何描写回到明末抗清的小说中,他都是向来的反派男一号,可惜在《窃明》中,袁崇焕珠玉在前,他也只好屈尊第二了。因为我对无爱的角色向来是草草带过,因此我对其一直以来的印象就是,黄石在喊我怕皇太极。直到最后他杀掉莽古尔泰一幕,才将他的狡诈、狠毒、多智表露无疑。在他看来,杀掉莽古尔泰有几大好处,一可以稳定军心;二可以用亲哥哥的人头与黄石谈判;三如果能逃回后金,少一个已无斗志的竞争者可以让他更容易稳固统治地位。而且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可以看穿后金对于胸怀大志的黄石的战略意义为何,其智谋的确是令人惊叹。只可惜他看错了黄石。在黄石与其多次接触中,黄石一直给他留下了野心勃勃的印象,这个认知使他至死都不能了解,为什么黄石一定要置后金于死地。因为他不是穿越者。
莽古尔泰是反面人物中非常可爱的一个,也许是因为其早早就丧失了对黄石的威胁的缘故,人们也较容易忘记这个人物曾经也是双手沾满鲜血的恶魔。抛开其所有背景不说,熊猫笔下的莽古尔泰就是一个勇猛善战的粗豪大汉,表面上看来与贺宝刀有点相似。这种角色本来就不讨人厌,而他在被黄石一次次击垮信心以后的种种表现,也使人更容易产生怜悯感,自然也就容易喜欢上这个角色了。莽莽的一生就是凶猛的野兽被驯化成绵羊的过程阿~~远目~~~
七、和黄石有关的女人 终于写到最想写的部分了!身为女性的我,看书中的女性看法也与男书友们不同。我最喜欢的女性角色是孙小姐。原因和许多人一样,因那一支永不调谢的梅花。孙小姐是个单纯的女孩,她被许配给黄石,被他轻薄过,收下了黄石的信物,在她心里黄石就是她的一生了。如果黄石失败,我相信她会自杀殉夫。但是由于命运的捉弄,良人转瞬间变成仇人。如果这时她还能因为“黄石情有可原”而放下家仇而与黄石一起。那么她根本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对她而言,即使父亲千错万错,那她的母亲兄弟姐妹何辜,当士兵们在她面前QJ她的母亲姐妹,杀死她的兄弟家人,就注定了她绝不可能和黄石一起。那时她一定已经明白黄石从头到尾都是在利用她,欺骗她,连情意也是假的,那黄石与她之间除了仇恨就没有什么是真的,所以孙小姐也只有死路一条了。
也许黄石开始只是虚以委实,但我认为,当黄石看到那支永不凋谢的梅花时,他才真正的正视这个女孩,爱上这个女孩。而孙小姐也由此成为黄石生命里永远的记忆。到最后也没写到那支梅花的下落,我宁愿相信黄石把它带在了身边!
我第二个喜欢的女孩是赵大。黄石之于赵大就像悟空之于紫霞。她的意中人是一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跨着骏马救千万人于死地之间。可惜她和紫霞一样,没有等到她的英雄来救她。更无奈的是,她的意中人从来就没有爱过她。除开赵大这一段少女的恋情以外,其实赵大也非常机智勇敢,不输于其妹。当二人被掳,是她一力与皇太极等人周旋,保住了妹妹的清白(?)和姐妹俩的性命。像皇太极这种连黄石也常常惧怕的人物,她一个弱女子居然能与之相抗,撒下一个弥天大谎而不露破绽。虽然熊猫没有明写,但在想像之余也不免为其智勇而赞叹。说实话,我也非常怀疑她腹中的孩子的来历,以她的家风,以她对黄石的持着的感情,她不可能如此容易就被李云睿搞上手。只可能是她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当机立断,马上找到一个最有可能搭上的人解决此事。
赵二就是传统争霸小说中的女主角类型了,机智、勇敢、美丽、聪明、敏锐、极有自知之明,能辅助男主角的女子。烧饼妹则是传统的可爱、爱耍点小性子、小手段的女子,可惜这两种类型的角色我已经看得太多,又有孙小姐与赵大两个出彩的角色在前,所以这两个大受窃明书友喜爱的女子,反而是我最无爱的两个女性角色。
说起来,黄石对他身边的女人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那就是背叛!他背叛过孙小姐、背叛过赵大与赵二的、背叛过烧饼妹,还有商人细作的婢女、后金送的两名歌姬。在起点书中,他也是个著名的负心汉了!
八、小配角的一个瞬间 张老汉:神灵大概听到了老张的祈祷,所以一口气赐给他三个儿子,不过老张把小三起名“再弟”显然是过于贪心了。看来神灵也有些生气了,没有送来更多的孩子。
商人细作:后金士兵踢开书房门,一下涌了进来,商人惨笑着反手握住小刀,一刀割下自己的辫子,轻蔑地把它扔到黄石的脚下,“叛逆,拿去吧。”
张元祉:我并非为毛军门卖命,我身为大明武官,自然是为大明天子守此镇江……
陈 忠:爷爷叫陈忠!
方震儒:你是要送本官仪金么?算了吧,拿了军饷我会睡不好觉的。
章肥猫:章肥猫的眼睛已经红了,他哆嗦着嘴唇对黄石抱拳道:“黄大人,有卑职在,左翼就安如泰山。”
邓 肯:一把抢过火把后,邓肯就全力把它向火门按去,同时发出一声大喝:“这是我的荣誉!”
黑岛一夫:呸,你这个鬼夷!
08年1月31日病中的胡言乱语
袁崇焕是后金的超级间谍?
就我个人所了解的历史来看,袁崇焕有通敌和放纵后金的嫌疑!先提出几个问题:
01.袁崇焕并非弃文从武,而是以文制武!这与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制度有关!
02.袁崇焕在和后金作战的情况下,后金没有粮的时候,卖粮给敌人(后金),而不送粮给东江军,这算什么行为?
03.袁崇焕把北京城防的人马都大部调走,而且是故意,放纵后金到达北京城下,这算什么行为?
04.袁崇焕杀东江军一品大员毛文龙,没有皇帝和内阁的命令,这算什么行为?
05.袁崇焕杀东江军一品大员毛文龙后,没有安抚东江军,从而直接造成东江军大部投向后金,从此与后金作战数年,从后方对后金牵制的人,再也没有了,这又算什么行为?
06.在明朝后期,官场上那种良去劣存的潜规则下,袁崇焕短短数年间就不断的上去,官位越来越大,这不奇怪吗?
07.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普通老百姓为什么要生吃其肉,这种恨是怎么样才会造成的?当官的,皇帝,老百姓,封建社会,造成这三者的利基本上是不重合的,这三者只有在那种情况下,才会都那么的恨袁崇焕?皇帝,千刀万剐了他,当官的,恨不得他死,死后背骂名,老百姓,花银子买他的肉,和着酒生吃!
08.了解历史的毛泽东,一生评论过无数英雄,为何,有人说袁崇焕是英雄的时候,毛只说了一句,他是一个将领?当有人说要给他建记念馆时,毛为什么不同意?
09.为什么是过了三代人后的乾隆给平反,而不是上三代?我个人的理解是,了解真相的那一代老百姓,还没有死完,乾隆给平反的目的何在?或者说乾隆能得到什么好处?
10.袁崇焕的所有成绩不过是守城,但他却消费了当时中央一半以上的支出,从而间接造成明朝内部大起义产生的背景,这以没有他想以功绩来向上走的思想?
总结:对你说五年就能平辽,结果三年后,花费了全国一半以上支出,只守着几个城,还让敌人打到北京城下的人,你能相信吗?
如果你知道,敌人打到北京城下,是他故意放纵而为(所有的证据,而并非两个公公),你又会怎么想?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会得出这么一个人,爱好名气,敢说大话,胆子心黑,为达目的,不计手段,不爱百姓,为已之利,无所不为,大家好好想一下,如果这么一个人,是当官的,你会相信吗?我想只有这么一个人,才能在明末黑暗的官场上,在短短数年间成为朝是一品大员(袁崇焕死时46岁)。
明朝灭亡于内部农民起义,而非后金,而袁崇焕是造成内部农民起义成因和外部后金强大的直接责任人。袁崇焕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从他杀毛文龙就可以看出。同样,明末代皇帝也不是一个明主,不知冶大国若烹小鲜之道,不然也不会乱杀大臣,五年平辽。有这样的一对君臣,明末大起义的发生成为必然。不爱惜民力者,民当弃之。
附:
文学选编 ::
全本下载